關于推進青草鎮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時間:2020-11-24
來源:
新的歷史時期,青草鎮如何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和后發優勢,補短板,拉標桿,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本人結合三年來在青草的工作實踐和調研所得,談一下個人的若干思考。
一、青草鎮概況和歷史發展情況
青草鎮位于桐城市西南部,總面積170平方公里,毗鄰懷寧、潛山兩縣(市),素有“雞鳴三縣聞”之稱,全鎮轄22個村(居),人口7.4萬余人。青草建鎮歷史400余年,現在是安徽省首批中心建制鎮,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鎮、安徽省森林城鎮、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等諸多殊榮。
青草舊稱“青草塥”,一度為桐、懷、潛三縣共管之地,是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北懷山,民厚而樸,代有學者;東南濱水,民秀而文,歷出聞人”。舊時青草塥不僅山清水秀,物產豐饒,而且商貿繁榮、人文薈萃,被譽為“小安慶”、“小上海”,是當之無愧的桐西重鎮。改革開放初期,青草的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水平也一直位于桐城前列。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和交通格局的變化,尤其是桐城市經濟發展布局調整和周邊懷寧高河、潛山源潭兩個經濟開發區的“虹吸效應”,青草鎮的區位劣勢日漸顯現,昔日桐城經濟重鎮的光環漸退,而今已“泯然眾人矣”。
二、青草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情況和產業基礎現狀
1.自然資源豐富。青草鎮可耕地面積6.7萬畝,林地面積11.6萬畝,其中公益林4萬余畝,商品林7.5萬畝,森林蓄積量40余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45.6%。濕地保護面積(主要指庫、塘、河流)5761畝,小水庫15座,大沙河、三灣河貫穿全境,大沙河流域水資源和砂石資源較為豐富。鎮域生態環境良好,林草資源充足,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農業經濟主要是水稻等種植業、養殖業及山區苗木、花卉、茶葉、油茶等特色林業產業。尤其是大沙河流域土地是桐城豐富鋅土壤核心區,為品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先天要素。鎮內旅游資源豐富,“三道巖”待開發景區山奇水秀,曲徑通幽,主景區面積達2平方公里,境內諸多山谷丘陵適合發展新型旅游觀光田園綜合體項目。
2.人文資源薈萃。桐城自古崇文重教,“文章甲天下,官蓋滿京華”。青草更是名副其實的文教勃興不衰之地、經綸世務者層出不窮之鄉。改革開放以來,青草走出去的大學生數以千計,政、商、學、藝各界人才輩出、名人眾多。一鎮三院士名震遐邇(吳立新、方復全、吳曼青),“院士之鄉”實至名歸。在全國各地主政一方或執掌部門要職者有數十位之眾。尤其讓人驚嘆的是,青草籍在外創業(或經濟界任職)者如群星璀璨,群聚在京津冀、廣州、深圳、武漢、合肥、蘭州、西寧等大中城市(區域)。我們通過村級摸底,有穩定產業的成功人士和大型企業高管達200余人,青草鎮擁有令人艷羨的人文資源寶庫。
3.產業基礎穩定。農業方面,青草鎮是傳統的農業強鎮,農業種植技術先進,品種優良,是“青草香”大米主產區;全鎮土地流轉率95%以上,千畝以上承包大戶16家,“稻+”特色綜合種、養5家,面積3000余畝,有機稻種植500余畝,省市級家庭農場及示范合作社共8家;養殖業穩步發展,飼養豬、牛、羊等企業(含合作社)共20余家,養殖規模達4萬頭。大沙河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示范養殖場;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林地流轉3萬余畝,全鎮油茶、茶葉種植面積分別達到9000畝和2000畝,省市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工業上,工業企業主要生產衛生勞保用品和制刷、建材等,全鎮擁有各類勞保用品生產企業200多家,規上企業4家,初步形成以口罩為主打產品的產業集群。2018年,全鎮勞保用品產業主營收入近2億元,從業人員4000余人,企業獲得QS質量認證的有56家,安慶名牌產品3個,青草口罩等勞保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近50%,可謂省內唯一、全國知名;全鎮制刷企業近80家,規上企業3家,擁有注冊商標41個、省著名商標1個、安慶名牌產品3個和知名商標2個,制刷產業年產值近億元,從業人員千余人;新型建材企業以安徽四通管業為代表,該公司為規上企業,產品獲得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安慶市知名商標、名牌產品等多項榮譽。第三產業方面,青草鎮第三產業主要是傳統服務業,基本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需要,商貿流通和餐飲娛樂業健康發展,擁有規模農貿市場1個、大中型超市3家,小型便利店遍布農村,較大規模住宿及餐飲服務業20余家,物流企業3家、快遞辦事處8家,郵電、通訊、金融服務業覆蓋全鎮,服務網點10余個。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全鎮擁有電子商務企業近20家,村級電商便民網點22個。
三、青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動力不足
青草鎮一直以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探索發展現代農業,目前全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已有30余家,但是農業大鎮的整體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主要原因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規模普遍較小;產業結構基本還是傳統的糧食生產和畜牧養殖業;“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沒有完整形成;農業品牌不夠響亮,市場影響力不強;發展的基礎設施、資金、技術、專業人才等要素不足;產業抗風險能力脆弱。上述因素導致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緩慢,不能有效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
2.傳統工業主導產業支撐力不強
青草鎮是桐城市衛生勞保用品和制刷產業發源地,現有生產企業近300家,產業基礎好,尤其是衛生勞保產業全國知名,并獲稱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但發展中仍然面臨工業規模偏小、發展方式粗放、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產業間缺乏協作、產業鏈不夠完善、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鏈高端項目引進難度大等問題。目前,青草的工業發展“小產品、大市場”雖然已經形成,也能帶動一批農民進廠務工致富,但工業總體產值不大、財政稅收貢獻較弱,仍然沒能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
3.發揮人文資源優勢的潛在力不夠
青草鎮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但這一資源寶庫發掘不夠,在外能人支持家鄉發展的能量不足、回報家鄉發展的氛圍不濃,沒有形成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方面的“回鄉潮”。主要原因還是地方政府發展規劃不明確、項目謀劃不精準、政策宣傳不清晰、鄉情聯絡不充分、招商引資不給力,導致內外“失聯”、兩頭困惑,造成地方政府求助發展支援“無門”、部分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無路”的尷尬局面,由此可能丟失重大發展項目、錯失大好發展機遇。回想近幾年來,我們除了爭取到一些零星的政策支持和“華威家具”這一較大項目落戶桐城經開區以外,青草區域通過社會資源支持建設項目或“引鳳還巢”的成果實在太少。
四、推進青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學習,進一步提升干部能力素質
基層干部的使命擔當就是促進地方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切實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站位,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黨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切實加強政策學習,提升干事能力,確保吃透上情、摸清底數、發展思路清晰,成為一名合格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人員和經濟發展能手;切實加強業務學習,增強工作本領,努力補齊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短板,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在加強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擴大發展、農村“兩項制度”改革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主導工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等方面深入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促進發展的方法論和路線圖。
2.科學規劃,進一步明確區域產業發展定位
要牢固樹立規劃先行意識,引領城鄉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以系統化思維進行整體謀劃,認真做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扎實做好集鎮規劃修編工作。其次,要深入研究產業發展政策,因地制宜做好“一村一品”及行業發展規劃,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精準布局發展產業,認真編制發展項目,統籌考慮青草的自然資源狀況、農村發展基礎現狀和交通、環保、土地、人力資源等要素情況,精準定位傳統產業和新興旅游觀光農業的布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改造建設鎮內快速通道,就近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為高質量發展做好基礎性工作。
3.聚焦發展,進一步招大引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青草鎮目前三次產業的發展仍然很不充分,針對產業發展規模小、產品質量層次低、經濟效益差的現狀,一方面要自力更生,發揮自主內生動力,積極引導支持現有的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牢固樹立品牌意識,發展“三品一標”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勞保衛生產品要進一步強化質量、商標和品牌建設,制刷業重點發展附加值較高的工業刷項目,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業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力度,積極鼓勵企業招商、能人招商、鄉情招商,推動形成大走訪、大招商的發展氛圍,讓更多鄉賢為家鄉發展支招獻策,讓更多在外企業和資本回鄉落地生根,讓更多的人才、技術和信息在青草匯聚,形成推進青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青草鎮黨委書記 劉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