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村醫隊伍建設 提高農村醫療保障能力
時間:2020-11-25
來源:
村醫是農村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預防保健、公共衛生、常見病診治的職責,村醫的業務水平直接影響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筆者最近走訪了金神衛生院及金神鎮楊塘、塘橋、包圩等村衛生室,就金神鎮村醫隊伍的現狀、保障能力、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開展了調研,現對如何加強村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醫療保障能力談點個人意見。
一、金神鎮村醫隊伍基本情況
金神鎮目前有鄉村醫生39人(含返聘村醫1人),男鄉村醫生28人(返聘 1人),女鄉村醫生為 11人,男女比例為2.8:1 ;55-60歲 1人,50-54歲 6人,40-49歲 21人,30-39歲 11人,30歲以下的0人;執業醫師(含中醫)6人,執業助理醫師(含中醫)15人,鄉村醫生18人,隊伍結構不合理。按照金神鎮農村人口6萬人計算,每千人村醫數僅為 0.63人,遠低于每千人配備1名村醫的標準。
金神鎮鄉村醫生的收入主要來自3個方面:公共衛生服務、藥品零差率和日常運行經費補助、一般診療費等醫療業務收入。公共衛生服務收入按照2018年核定的轄區公共衛生服務人口每人28元的標準撥付給各衛生室;藥品零差率補助按農業戶籍人口每人每年補助5元(不足1000人的按照1000人補助),每個村衛生室每年補助日常運行經費3600元;醫療業務收入方面,對進入門診統籌的門診人次予以每人次6元的標準予以補助,根據需要允許收取每次7元的出診費用,其他收入因各鄉村醫生的醫療服務能力、轄區人口、交通等因素不同,各衛生室的醫療收入存在差異。
因各村衛生室服務人口數和在崗村醫人數不同,加上醫療服務能力差異,村醫的年收入差距較大,年收入較多的村醫收入在10萬元,較少的在3萬元左右。
二、當前村醫隊伍存在的問題
服務能力不足。一方面,村醫數量與工作量不對等,由于人員有限,工作量大,加之村民居住分散,現有村醫很難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任務。另一方面是村醫的業務水平與群眾需求不對等。群眾希望村醫是“什么病都能看、什么病都能治”的全科醫生,但現有的村醫隊伍素質偏低,大部分村醫臨床經驗不足,在遠程醫療設備的操作、使用電腦、心理診療等,大多數村醫力不從心。
村衛生室引不進留不住“醫學人才”。村衛生室地處偏遠,工作條件艱苦,崗位缺乏吸引力,大中專畢業的醫學生不愿意到村衛生室工作;村醫收入與村兩委干部、鄉村教師差距甚遠,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導致村醫放棄崗位到城市打工或另謀職業。因此,村醫隊伍年齡結構嚴重老化、后繼乏人、整體素質明顯萎縮的狀態難以改變。
村醫工作環境較差。基層醫改以來,村衛生室由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體化管理,同時村衛生室又是村里不可或缺的服務窗口,但對村衛生室的硬件投入都很少,缺乏基本的管理維護經費。大部分衛生室多年來沒有修繕和翻新,導致設施設備陳舊老化,難以維持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加強村醫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加大村醫隊伍建設力度。村醫是農民身邊的“健康守護人”,為農村群眾提供著便捷的醫療服務。要按照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落實。制定村醫培訓計劃,按照“村來村去”的原則,采取定向培養的方式,對在職村醫和愿意從事村醫服務的年輕人進行免費培養,畢業后定向招錄為村醫,提高村醫的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員到村衛生室執業。
(二)提高村醫工作待遇。全面落實村醫各項待遇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機制,完善保障制度,提高村醫工資待遇,提高村醫的服務意識和工作積極性;探索建立村醫“嚴進、優轉、劣汰、老退”機制,穩定、提升村醫隊伍,確保醫療衛生網絡“網底穩定”,切實保障群眾健康需求。
(三)改善村醫工作環境。明確村衛生室的公益地位,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基礎設施、醫療設備、人員配備等方面加大投入;將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納入美好鄉村建設內容,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雙管齊下,建好村衛生室,確保其正常發揮職能。 (吳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