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三點建議
時間:2021-01-06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桐城著力在農業生產全環節推廣綠色技術、全過程開展專業化服務、全鏈條推進產業融合、全域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堅持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四五”時期,在高質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上,我們仍要做好三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打造高素質農業干部隊伍
高質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關鍵在于培養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技術精湛、善于經營、精于管理、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的高素質農業干部隊伍。農業農村系統的干部職工要不斷提升政治素養,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始終不忘初心使命,為農業謀發展、為農民謀幸福、為鄉村謀振興,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要矢志不渝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全面增強為農服務本領,努力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定推手、服務群眾的貼心好手、指導生產的行家里手;要持續改進工作作風,自覺求真務實、聯系群眾,強化敢于擔當、開拓創新的意識,堅持以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中心,注重用市場的手段、改革的方法推進各項工作,持續整治“四風”,堅決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以新作風、新作為,落實新任務、開啟新征程。
二、全面推廣綠色高效技術
高質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必須全面推廣綠色高效技術。一要抓好新品種應用及專用品牌稻米綠色生產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優質高效、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水稻新品種,遵循“品牌引領、品質保證、品種優先”原則,支持青草香集團、綠福股份、天林米業、南浦米業4家稻米品牌運營核心企業每年帶動200家以上生產主體聯手開發10萬畝以上專用品牌水稻。二要抓好水稻機插秧及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支持生產主體自建專業組織或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使水稻主產區育秧、耕整、插秧、施肥、噴藥、收獲、烘干等耕種管收貯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到“十四五”后期,我市水稻機插秧面積要達到30萬畝以上,耕整、施肥、噴藥、收獲、烘干等環節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三要抓好糧經飼高效集約生產技術,利用冬閑田和冬春溫光資源,發展稻油連作、稻薯連作、稻肥連作、稻菜輪作、稻飼輪作等,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多元種植結構,到“十四五”末,要發展再生稻種植2.5萬畝,馬鈴薯、小雜糧等經濟作物1萬畝。四要抓好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應用生物有機肥和生物農藥,不施或少施化學肥料和農藥,穩定水稻產量,提高稻米和魚禽產品品質,提升稻田綜合種養效益,“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在稻蝦綜合種養的基礎上,大力推廣以稻鴨為主的其他稻田綜合種養,力爭“十四五”末稻田生態綜合種養面積超過4萬畝。五是抓好富鋅及有機水稻生產技術,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生產環境優勢,采取生態維護、品種優選、技術配套和生產控制等綜合措施,發展富鋅及有機水稻,生產開發高端稻米,“十四五”期間,我市應大力發展以富鋅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的特色功能農產品生產,建立1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2萬畝富鋅農業生產基地、0.3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力爭生產銷售富鋅農產品1萬噸、有機農產品1000噸。
三、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是綠色農業的重要內容,它應用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生態循環系統原理,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農業廢棄物處理資源化,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推廣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模式,依托綠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對稻草進行多重生物發酵,輔以碳化稻殼及多種調控劑制成水稻育秧基質,通過基質育秧及機插秧,使稻草再回歸稻田,實現水稻秸稈在農田系統內部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實現水稻秸稈的高效利用。二是推廣水稻清潔生產生態循環模式,做好南山合作社部級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打造南山休閑觀光“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園”,通過推廣水稻清潔生產生態循環模式,使灌排水清潔、化學投入品減量、害蟲的天敵得到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從而控制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三是推廣菜籽餅綜合利用生態循環模式,以菜籽餅為原料,經二次定向微生物發酵制成高端有機肥,再施用到稻田,大幅降低水稻生產化肥用量。四是推廣稻禽漁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目前,雙福家庭農場利用自己生產的稻谷喂養鴨子和土雞,用雞鴨糞養魚,用魚塘凈化水灌溉稻田生產稻谷,形成了具有特色稻禽魚綜合種養生態循環。該模式應以家庭農場為單元予以推廣,借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劉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