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七人普”常住人口數量為何下降10.66%?
時間:2021-08-1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何為“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實際經常居住在某地區一定時間(一般指半年)以上的人口,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戶籍人口與本地生產、生活人口的數據“出入”越來越大,如何客觀地反映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使用常住人口指標已成必然。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常住人口數據主要由十年一次逢“0”年份開展的人口普查進行確定。
桐城“七人普”常住人口數量下降10.66%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市2020年常住人口數為593629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64455人相比,減少70826人,下降10.66%,年平均下降1.12%。城區3個街道常住人口共計246723人,較2010年增加78236人。12個鎮常住人口均在減少,共計減少155687人。
“七人普”常住人口數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七人普”加強了對常住人口的比對剔重工作。首先,相比以前普查,“七人普”更加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全面啟用電子化采集數據,拋棄了過去紙表手記這種工作效率低、人為因素影響大的數據采集方式。其次,“七人普”首次將居民身份證號碼列入普查的重要內容,這使得后期數據關網之后,國務院人普辦可以運用大數據比對功能對全國范圍內重復登記的常住人口進行剔重。
2、流出人口增多。我市戶籍人口中因舉家遷出、隨子女外遷、外出務工等長期居住在本市以外,現住地將此類人群登記為外來半年以上,就被程序認定為現住地常住人口;外地購房且實際居住、外地就業且購買社保、高中以上異地求學等情況離開桐城,全國大數據系統與房產、社保、教育等部門信息比對,認定為現住地的常住人口。上述兩方面因素是導致我市常住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3、出生人口數量持續下降。根據市衛健委公布的近年數據,我市2017年至2020年以來年出生人口分別為 9634人、8551人、7864人、7590人,4年間下降了21.2%,年平均下降7.64%。可以看出,雖然國家層面對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但受客觀原因和思想意識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市的人口出生情況仍不樂觀。同時受周邊大中城市虹吸效應影響,我市育齡婦女的人口規模及年齡結構在一定時間內仍處劣勢,這對我市出生人口的增長也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
4、外來人口流入緩慢。受制于我市民營經濟較為發達而大中型企業相對較少的現狀影響,難以依托產業帶動增強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另外,我市雖然有1所高校和多所職業學校,但其辦學質量及生源擇業檔次不高,其對外地學生的吸引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
人口“穩增長”的建議
1、綜合施策促生育。國家從2013年起放開“單獨二孩”,至2016年底全面放開“二孩”,到今年“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開,對人口增長會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生活、住房、教育成本持續走高、就業壓力加大等諸多因素,又削減了人們的生育意愿,要想打消他們的顧慮、提高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還需要多部門聯動,配套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以引導,降低家庭教育、養育成本,同時加強全社會對育齡婦女的關愛與優待,以確保我市出生人口長期均衡增長。
2、城鄉統籌促就業。穩就業是穩住常住人口的首要手段,統籌城鄉就業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要促進我市農村勞動力在全市范圍內良性有序流動,減少勞動力轉移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就業以及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務,“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3、產業發展吸引人。一個地方要想吸引并留住外來人口,歸根到底還是要加強產業發展。我們要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在招大引強上做文章、在招才引智上想辦法、在發展第三產業上開動腦筋,在文化之城、創新之城、活力之城、美麗之城上做文章,吸引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才來桐落戶創業。
4、鄉村振興留住人。如何留住農村人口是提高我市常住人口的關鍵所在,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發展的主抓手,市鎮兩級都要立足實際,出臺相關舉措,鼓勵外出農民工、大學生、致富能手返鄉創業就業,從土地供應、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扶持,鼓勵村民入股合作社,力促農民個體與農業集體互信互利、合作共贏,讓農村人口留得下來、發展得好。 (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