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安徽桐城“精管善治”潤澤城市文明
時間:2021-12-16
來源:
今年以來,安徽桐城把文明創建與市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積極回應市民呼聲,精準把握市民需求,寓精細管理于精準服務,帶動城市文明與治理水平實現“雙提升”。
解市民“急難愁盼”
日前,桐城市盛唐廣場東側的綠化帶里長出了一個“橢圓形蘑菇”,與周邊的環境十分契合。走近了看,才發現這是一座袖珍型公廁。據桐城市文明辦副主任張德恒介紹,公廁是特意從綠化帶里辟出一塊地來新建的,可解決廣場周邊市民如廁需求,切實提升城市整體品質。
今年來,桐城市委、市政府把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位重要抓手,將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市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列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清單,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
文明創建老舊小區“飛線”一直存在安全隱患。該市突出問題導向,由桐城市文化發展中心牽頭,桐城市城管局、住建局、電力公司、通信運營商等多部門聯合開展“飛線”整治專項行動。
走進桐城市東苑新村小區,昔日密密麻麻的“蜘蛛網”已不見蹤跡,空中和墻壁外立面的電纜線已清理完畢。小區居民方繼昌高興地說:“現在網線整齊劃一,安全隱患少多了,政府為我們辦了件實事。”
桐城市從完善基礎設施入手,通過補、整、增,提升城市生活空間舒適度,補齊老舊小區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短板,整治76個文明示范小區及17條主次干道的空中纜線,新增5個停車場、5座公廁、24處全民健身場地,新增無障礙設施200余處。持續開展背街小巷、集貿市場、主次干道沿線環境整治,還路于民、還綠于民、還凈于民,營造入眼皆如畫、人在畫中游的清、親氛圍。
政府“買單”破難題
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指數,桐城市積極推進電動車綜合治理,在安慶市率先開展電動車登記上牌工作,持續開展不戴安全頭盔交通違法行為專項整治攻堅行動,引導實現電動車車有“牌”、行有“規”、停有“序”。
該市設立專項資金,制定專項治理預算清單,免費為電動車車主提供牌證、標志、標識。每個上牌點有交警、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等進行引導排隊、拍照上傳、領牌裝牌。“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我們的小雷鋒,要是沒有他們幫我操作,我還真的搞不來手機呢。”該市文昌街道六尺巷志愿服務點外劉大爺開心地說。
針對唐灣、黃甲山區,安排專車專人到現場服務,最大限度讓群眾少跑路,解決上牌“最后一公里”問題,贏得群眾點贊。
多部門聯動“精管善治”
為推動創建標準化、制度化、常態化,該市堅持“一竿子”到底,把創建任務細化到人、明確到點、序時推進,成立22個片區,桐城市領導分片包干,全市22個牽頭單位、65個責任單位、342個基層網絡共同推進。桐城市委主要領導現場督導、分管市領導督查調度、片區片長常態督查調度,通過“小切口”精準調度協調解決重難點問題。針對基礎設施提升、文明出行治理、空中纜線整治等任務和問題,該市文明辦“點對點”下發交辦單200份,一件一件抓源落實,跟蹤管理,協同各地各部門推動創建工作常態長效開展。該市還充分發揮志愿服務作用,在疫情防控、黨史學習教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推進中,全面開展志愿活動。目前全市開展各項志愿活動達3200余次,累計參加7萬余人次。
桐城市文明辦負責人黃庭剛表示,下一步,將圍繞市民生活舒適度做文章,讓文明可見可感可觸,形成“文明城市人民建,建設城市為人民”的輿論氛圍,擦亮“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潘月琴 汪桂云)
來源:《中國改革報》 2021.12.16 03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