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升救災能力,加強應急體系建設
時間:2021-12-1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應急救援是人民生命財產的最后一道防線,它是一項涉及安全和造福公民的重要工作,必須充分服從和服務于社會長期穩定的大局。因此,各級應急部門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堅持構筑安全防線,著力深化改革,在全民宣傳的基礎上,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應急救援技能,著力提升救災能力,全面建設美好生活。
一、深化改革,提升應急救災能力
一是完善基本設施建設。城市、鄉鎮和街道須建立統籌管理的應急、消防、救援設施,社區和行政村必須配備專職和兼職應急救援隊。同時,必須加強隊伍管理,明確各級政府以及其他單位的大型行政、公共安全、治安控制和應急管理的職責;完善基層消防、安全檢查、宣傳培訓、聯防聯治、責任報酬的管理制度;加強對應急部門和工作人員的監測和評估,實行鄉鎮和街道應急分包制度,促進日常檢查、控制和評估機制的實施。
二是要把基層群體預防結合起來。加強城鄉社區應急工作。重點是增加對社區應急設施、消防通道和消防設施的投資。在城市和農村社區實施家庭共同防御體系,需要政民合作,并在所有農村和城市社區建立志愿應急組織、建立公約,全面落實應急、消防策略,向農村、城鄉社區公安機關下達應急、消防任務,積極落實應急、消防措施。
三是健全消防信息化保障。積極整合應急資源,完善應急力量、應急預案、應急物資、專家和社會資源數據庫,分析評估災害和事故。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省、市、縣應急中心聯系,建立以拯救生命和財產為重點的綜合指揮交流平臺。用于移動執法、經驗咨詢、風險報告、安全評估和在線培訓,應急部門配置配備現場攝像機和音頻功能的執法設備,通過信息化提升提高應急執法水平。
四是應急新技術新產品的保障。積極推動和支持公共安全領域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研究,發展危化、礦山等與一般安全領域相關的防護、處置和救援,高層建筑人口稠密地區,以拯救生命為重點,為防火提供技術支持。紅外式感應、樓層顯示器、自動報警鎖定、獨立報警、電子巡更等新產品和新技術,通過科技手段降低火災風險。
二、繼往開來,著眼應急隊伍建設
一是不斷進行職能優化。突出隱患,構建產業發展新模式。應急部門是安全生產的主體,執法是一項戰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務。全體應急執法隊伍要不斷優化角色,嚴格執法、科學執法,嚴格“安全生產”把關,積極推進社會“網格化”安全功能體系建設,共享網格化管理,構建安全生產群防群治網絡新模式,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群,促進一方安全和諧發展。
二是加強聯勤防控工作。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領導思想,以控制重大安全隱患為重點,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研究完善全社會、各部門綜合預防管理機制建設,由有償被動型向完全主動適應型轉變,目的是嚴格控制安全生產情況的專業化、長期化和社會化分工,并有效提高應急管理和救援的能力,以此加強基礎工作,提高服務水平,順利實現全領域應急管理水平以及社會和經濟行為者自救能力的提升。
三是大力開展實戰演習。加強實戰演習,目前應急救援種類多、行業廣、專業性強,應急救援模擬受到重大限制,應急管理者行業分布廣泛,難以集中統一組織培訓,導致業務水平不平衡。因此,要根據本地區救援現場和救援隊伍的實際情況,摸索建立專門的模擬訓練機構,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模擬訓練機構建設的投入,并根據新情況、新問題逐步改進和完善,科技練兵,確保救援隊伍得到良好的訓練,以實現戰略目標,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三、深入群眾,組織全民應急知識培訓
一是理論指導實踐。理論知識是提高應急救援能力的基礎。目前,應急專業理論培訓已不能完全滿足救援任務的需要。首先,專業人員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和系統,難以將其用于應急管理和救援目的,這需要定期組織學習,以更新應急理論。
二是全民應急知識普及。近年來,結合全國多起安全事故教訓,防范公共安全事故,教育傳播應急安全知識常識,讓全民知曉、學會各種規范行為習慣刻不容緩。這是社會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需要,也是全民素質提升的需要,更是新時代人民奔小康實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提升的需要。
應急救援工作作為人民生命財產的最后一道防線,肩負著全面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各級應急部門應進行思想、技能以及與群眾合作關系的整體質量提升,進而實現全面構建安全長城、共筑美好生活的目標。(項世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