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一要務,奮力推動經濟發展上臺階
——一談貫徹落實全市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三級干部)大會精神
時間:2022-02-1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2月9日召開的全市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三級干部)大會,向全市上下發出了“動員令”: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早日實現進軍“全省十強”、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目標而不懈奮斗!
實現新目標,必須要有新作為!聚焦第一要務,奮力推動經濟發展上臺階,仍然是全市上下最緊迫的任務、最能體現“擔當作為”的標尺。無論是桐城奪牌進位,還是補齊桐城發展面臨的諸多短板,離開高質量發展,無異于緣木求魚。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落實市“十四五”規劃和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工作部署的關鍵之年,全市上下一定要牽住“發展”這個牛鼻子,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花最大的精力、用最多的心血、以最強的力度,奏響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新樂章。
放眼“全省十強”,他們強在“工業”、強在先進制造業。我們要旗幟鮮明大抓工業,突出工業“提質”,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把更多企業打造成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突出產業“擴量”,堅持分類精準支持,更加注重培大育強、扶優扶強,更加注重“招新引優”“招才引智”,更加注重激發民間投資熱情,全力引導支持本土優質企業新上項目、擴大“拳頭產品”產能,千方百計引進行業頭部企業、領軍企業,密切關注產業發展動態和科技創新前沿,主動布局“未來賽道”,以新項目、大項目激發新動能,大力培育五十億、百億企業,全力做大工業經濟總量。突出做強園區,優化營商環境,發展鎮域板塊經濟,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突出工業“增效”,發揮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的指揮棒作用,持續推進“數字桐城、智慧文都”項目,加快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建設,不斷提升企業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無“工”不強,無“農”不穩。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安慶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鄉村振興,我們必須穩住農業基本盤,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斷積小勝為大勝。要扛穩扛牢糧食生產責任,加強高標準農田與品牌糧食生產基地、特色農業產業園建設,做大做強“富鋅”農產品品牌,提高“小花”“蛋鴨”“水芹”“油茶”等桐城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要推深做實農村“三變”改革,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眾所周知,三產服務業的發展是衡量生產社會化、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經濟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興商重工強農、促進一二產業升級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不斷提質三產服務。我們要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加快補齊短板,豐富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要完善金融服務,樹牢“抓金融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金融”理念,擴大信貸投放,拓展直接融資,增強國有公司投融資能力,促進“穩投資”“保市場主體”。要引導、扶持工業設計、文化創意、會展等文化服務產業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以桐城列入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契機,加快發展全域旅游,著重打造“三街一巷”、嬉子湖、孔城老街等特色景點,串珠成鏈,協同發展,最大限度釋放文旅綜合效應。要大力培育商貿服務新業態,提升農村電商發展水平,積極發展節日經濟、夜間經濟、地攤經濟和直播經濟,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商旅文游購娛一體發展,滿足群眾多元消費需求。以三產服務的高質量發展,為桐城發展聚人才、興財氣、增動能奠定基礎。
加快高質量發展是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的金鑰匙,是考驗全市上下竭盡智慧、實干苦干的硬杠杠。只要全市上下增強“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拿出舍我其誰、攻城拔寨的決心和魄力,人人干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讓桐城延續牛年的輝煌、書寫虎年的驕傲!(桐城融媒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