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居 居有所樂
桐城:“兩改”提升民生“三感”
時間:2022-03-10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東部新城棚戶區改造項目施工現場。
碧水穿城過,春色入畫來。早春二月,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桐城大地,放眼望去,曾經的“城中村”高樓林立,曾經的“老舊破”小區已變身花園小區,處處綠樹成蔭、步步皆是美景,一幅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品質之城躍然眼底,無不彰顯著千年“文都”的勃勃生機。
脫胎換骨式的美麗蝶變,得益于近年來桐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不斷加大投入,著力推進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將破舊、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整潔的區域,實現了城市面貌日益靚麗、功能日臻完善,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
精準高效 棚戶區改造實現“加速跑”
春寒料峭,伴隨著機器轟鳴聲,東部新城棚戶區改造項目施工現場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進行水泥澆筑、搬磚砌磚、管網鋪設作業……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東部新城棚戶區改造項目是桐城市重點民生工程,也是安慶市目前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齊全的棚改項目,總投資15.8億元,占地總面積423畝,計劃建設安置房3763套,安置拆遷戶1636戶。
該項目由陜西建工安徽第二工程公司承建,棚戶區居民的舒適度從項目規劃的高標準設計規劃中可見一斑,走進小區,隨處可見綠意盎然、外墻美觀大氣、戶型板正設計合理,前來參觀的居民們直言“毛坯房也能拎包入住”。
除此之外,該項目也將改變原址零、散、亂、舊,附近居民沒有生活配套的局面,新增了商超、菜市場、幼兒園等配套設施。據介紹,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最后的收尾階段,3月底前即將完成交付。東部新城棚戶區的第一批棚改居民預計今年4月就能領到新房鑰匙。
2016年以來,桐城市委、市政府把棚戶區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為民實事,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高效推進建設進度,棚戶區改造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工棚改項目41個,形成了五大棚改集中安置區,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9196套,近萬戶棚戶區居民告別破舊平房實現了“出棚入樓”的安居夢想,有力地拉動和加速了市區周邊鄉村城鎮化步伐,逐步形成了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破繭成蝶 “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伴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功能滯后的老舊小區與活力迸發的商品住宅區之間的落差日益凸顯,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既是人民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愿望,也是提升群眾居住幸福感、推進基層治理的重要舉措。
那么老舊小區改造得好不好?居民滿不滿意?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了東苑新村小區,這里的道路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有序,電動車也有專用充電棚,老人們在綠化叢中閑談,徜徉在春日暖陽中,不時露出幸福的笑容。
圖為改造后的東苑新村小區。
圖為改造后的相府花園小區。
東苑新村作為一個建成超過20年的老舊小區,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然而改造最大的難度不是紛繁復雜的施工,而是如何讓百姓獲益、讓居民滿意。在這次的老舊小區改造中,除了水、電、路、氣、燈、地下管網、雨污分流等基礎設施,市住建局問需于民,廣泛征求居民意見,“菜單”式選擇改造內容,在老舊小區實施方案公示過程中,經過反復征詢、論證,準確掌握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難點,新增了晾曬桿、停車位、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和智慧門禁系統。
其中最讓居民滿意的是改造中實用與普惠并存的巧妙構思,多出來的停車位其實是改造了綠化帶,晾曬場、休閑廣場、充電棚“三用合一”,頂樓排水避過低洼地面從空中“繞行”……這些“小細節”都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擠出了小區居民的舒適度、便捷度和滿意度。
金豐產是相府花園1號樓的老居民,他見證了周邊鄰居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隨之而來的停車難、公共設施老舊影響了大家的居住環境。自相府花園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后,市住建局問需于民、為民造福。改造后的樓房外墻粉飾一新、道路平坦寬闊、停車位也多了,居民們連聲叫好。大家都說像是住進了新小區一樣。
路面平寬、排水通、環境美……一個個老舊小區經歷著從“老舊破”到“新綠靚”的美麗蝶變,也不斷提升著居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自2016年以來,我市共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18個,改造面積近92.13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0437戶。
老舊小區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是我市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2022年我市將完成3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面積 41.55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516套,基本建成4680套,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老舊小區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改的不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居民居住環境,更是把干凈整潔、設施齊全、煥然一新的新小區呈現在居民面前,將這項民心工程改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讓住有所居、居有所樂,厚植出了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幸福底色。(趙玲玲 姚亞飛 吳子航 謝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