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 桐城改革實景圖
鄉村產業數字化 社會治理現代化 信息服務精細化
桐城:建設“數字鄉村” 科技強農促振興
時間:2022-04-1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自2021年初被確定為全省“5+8”數字鄉村建設試點以來,桐城市按照“用活現有資源、夯實數據基礎、突出應用導向”的工作思路,重點圍繞數字鄉村整體規劃設計、農業產業數字化應用、探索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扎實推進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圖為桐城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一角。
桐城以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和安徽省《加快數字皖農建設若干措施》為指導,編制出臺《桐城市數字鄉村總體建設方案》,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奠基工程、引航工程,聚焦數據融合應用與決策分析,按照“一庫、一座、一屏和N應用”(“一庫”指數字鄉村數據倉庫;“一座”指數字鄉村地理時空數字底座;“一屏”指數字鄉村數據看板;“N應用”指數字產業、數字治理、數字服務三大平臺N個應用)的模式,整合現有的國家級、省級及自建的48個農業信息化系統數據,在桐城大數據中心設立數字鄉村數據倉庫,運用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遙感等技術,構建桐城數字鄉村地圖中臺,通過疊加鄉村產業、人口信息、視頻監控、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醫療康養等數據,拓展“數字鄉村”應用與服務功能,全面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圖為無人機飛防作業現場。
拓展農業生產應用場景,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桐城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桐城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引進荷蘭的智慧溫室和種植運營技術,運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指導生產和銷售,實現了生產全流程可追溯、高品質蔬菜批量化生產;整合資金435萬元,建成了7家全自動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廠,統一安裝智能化監測控制設備及物聯網管理平臺,有效解決“育秧難”,提升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投入180余萬元,數字化改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富鋅水稻科技示范基地300畝;中化桐城“MAP智農”平臺精準服務9萬畝大田生產;投入110余萬元建設母豬監控及網絡集成系統;投入31.8萬元建設灌溉物聯網及農產品溯源項目。智慧漁政信息系統可全天候采集分析數據,實現移動遠程執法。建成覆蓋561個農業合作社、1069個家庭農場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綜合管理平臺。新增農業社會化服務無人機12臺,保有量增至320臺,病蟲害防治、除草、施肥等無人機作業面積達全市耕地面積的80%。
圖為全自動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廠一角。
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提升農業經營數字化。借助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示范市(縣)建設契機,桐城按照“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的原則,建設“兩個中心、一個站點”項目,即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和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目前,桐城已建成投資1.1億元、面積超2萬平方米的電商產業園,成立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吸引了100余家各類電商企業入駐;重點打造鴻潤集團、蜂獻蜂業、農夫商城等本土電商企業,培育農村電商示范鎮、村,推進農村電商提質增效,現有省級電商示范鎮4個、示范村9個,村級電商服務站196個。2021年,全市農產品網上交易額6.5億元。
圖為智慧漁政信息系統監控室一角。
強化數字賦能,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桐城將數字化技術廣泛運用于鄉村基層黨建、社會治理、農業監管等領域,依托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基層黨建暨社會治理一體化系統(簡稱“文都e家”)、智慧漁政管理系統、“雪亮+平安鄉村”工程等平臺,構建以數字化為基礎、以網格化管理為核心、以聯勤聯動為機制的數字鄉村治理服務新格局,構建了較為完備的鄉村治理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物聯、數匯、智創于一體的“數字桐城”。圍繞“兩強一增”,實施“數字賦農”行動,大力建設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加快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生產過程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農業物聯網管理系統,著重推進“桐城小花茶葉”“桐城水芹”“天荘大米”“桐城桔梗”“龍眠山茶油”等地標產品全產業鏈平臺建設,探索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及安全監管系統、生態漁業產業鏈平臺、富鋅大米全產業鏈平臺、休閑旅游平臺等應用系統,力爭到2023年實現全面推進數據融合與平臺深化應用,初步達到“一圖知三農、一庫匯所有、一網管全程”的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社會治理現代化、信息服務精細化,夯實數字鄉村基礎,增強鄉村發展能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邱學軍 姚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