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街道交通村:盤活耕地資源 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時間:2022-05-0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從土地閑置,到土地流轉;從粗放管理,到科學種植;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近年來,文昌街道交通村不斷加大土地流轉步伐,集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全面整治撂荒耕地,招引種植公司、種地能手,“觀市場、種特色、拓渠道”,讓耕地“活”起來、產業“興”起來、群眾“富”起來。
對癥下藥重現農田生機
在交通村大元組撂荒地里,一輛輛機器轟鳴正在穿梭作業。在現場,撂荒地里的部分雜草和周邊的樹木已全部清理完畢,旋耕機正在將土地進行翻耕,為種植水稻作好最后的準備。由于種地效益不高、農民外出經商務工較多和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交通村撂荒地現象呈上升趨勢。目前全村共有撂荒耕地86.73畝,其中,因缺乏勞動力撂荒的32.15畝,因水利設施基礎條件差撂荒的41.48畝,因土地條件差難以耕種的13.1畝。對此,交通村依據實際情況,迅速“開出藥方”。通過土地增減掛和退林還耕等項目聚力打通農業命脈、推動規模種植,進一步抑制土地撂荒反彈,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率,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掀起撂荒水田復耕復種熱潮,重現農田勃勃生機。
改善設施優化耕地條件
“基礎不好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攔路虎’”。為此,交通村搶抓目前春耕的有利時機,按照“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優質高產高效”的原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完成新建溝渠2.2㎞、田間水泥路2.9㎞、U60斗型渠1.6㎞、新砌石頭墻2.3㎞、攔水壩1座、單孔閘口4座、清理溝渠1.9㎞、塘口清淤5300m3、筑壩1350m3,切實改善了3500余畝農田基礎條件,與經營主體簽訂《農村土地承包流轉協議書》16份,合計流轉面積3375.5畝,占比96.3%,農戶土地流轉收入140余萬元,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宜居、宜農、宜旅的美麗鄉村。
創新模式拓寬致富路徑
結合當前村級土地“小、散、荒”的缺點,交通村積極創新土地經營模式,有計劃推行土地增減掛項目,復耕每一塊土地,同時整合資源,將所有土地匯總打包給集體管理,通過“村集體+基地+農戶+特色”模式,因地制宜結合土地性質和特點,栽種水稻和特色農產品,此舉在化解撂荒矛盾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地理優勢,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目前栽種生態水稻2600余畝;建成葡萄、草莓、瓜蔞、西瓜、蔬菜等特色采摘種植基地、農業科普示范園約400余畝;成功流轉改造荒地80余畝,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農業人均純收入提高350余元。
土地“活”起來讓現如今的交通村變得生機勃發,處處呈現出干凈、整潔、優美的田園風光。交通村將繼續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新途徑,讓人才、資金、資源配備、管理等要素加速回流農村,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業等多元化農業優勢互補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