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桐城:貫徹環保“一法一條例” “美麗桐城”建設見實效
時間:2022-05-06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嬉子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一角。 齊欣 攝
近年來,我市通過完善機制、加大投入、宣傳引導和嚴格執法,深入貫徹實施新《環境保護法》和《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美麗桐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健全機制,夯實工作責任。我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頂格統籌推進生態環保工作,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全市“大生態、大環保”工作格局;先后制定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桐城)經濟帶實施方案》《桐城市全面推行環境專項監督長制工作方案(試行)》等一系列文件,保障環保工作規范化運行;著力創新環保工作機制,探索建立了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和環境專項監督長制,完善市、鎮、村三級網格監管體系,壓緊壓實各方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打通生態環境保護最后“一公里”;嚴格落實生態環保考核機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位居安慶市前列。
圖為龍眠河城區段一角。吳菲 攝
加大投入,強化生態修復。我市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十三五”以來財政累計投入環境污染治理資金10多億元,實施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加大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投入,市政府自加壓力、多方籌資建成城南、南部新區及大關、唐灣等9個城鄉污水、垃圾焚燒處理廠以及老城區、工業集中區污水管網及提升泵站等一批設施,率先實現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收集處理率達83.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完成10000多戶農戶改廁和47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劃定調整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89.89平方公里,劃定嬉子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禁養區面積128.73平方公里,建成省級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18個、市級生態鄉鎮11個、市級生態村60個,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圖為嬉子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一角。張令舟 攝
宣傳引導,提升環保理念。我市始終重視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理論宣講、集中學習研討,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環保法律法規學習、提升群眾環保理念作為優化生態的重要基礎,充分利用科普宣傳月、生物多樣性日、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節點,廣泛宣傳普及生態環保法律知識,推進環保設施向社會公眾常態化開放,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促進生態文化進單位、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村組、進家庭,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增強環境意識、行使環境權利、履行環保義務,使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推動者。
圖為嬉子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一角。張令舟 攝
嚴格執法,推進鐵腕治污。我市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三同時”等制度,把環保監督執法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硬措施來抓,做到“雙隨機、全覆蓋、嚴執法、零容忍”;充分發揮新《環境保護法》及其配套辦法的鋼牙利齒作用,綜合運用查封扣押、限制生產、停產整頓、依法關閉、移送司法等手段,嚴罰重處環境違法行為。近五年來,我市累計處理各類環境信訪投訴1700余起,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0余件,配套實施查封扣押案件52起,限產停產24起,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5起、刑事拘留10起。同時,緊扣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省委巡視、長江經濟帶警示片反饋問題,聚焦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抓好整改,依托市級領導包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制度和“督導、督核、督察”工作機制,已整改各類環境問題239個,有效維護了群眾權益和市域環境安全。(楊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