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桐城:“兩強一增”行動給力鄉村全面振興
時間:2022-05-0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桐城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鳥瞰。
今年春耕,水稻育秧有了全自動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廠,油菜小麥田噴藥施肥廣泛使用無人機,耕作機械在高標準農田內飛馳,農田灌溉用上了物聯網……這些現代農業發展場景,在桐城農村隨處可見。“兩強一增”行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桐城農業農村走向現代化。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把實施“兩強一增”行動作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有效路徑,落實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機制,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
創新引領,推動科技強農
我市突出農業科技成果應用,引導農業科技創新。全市認定科技特派員116名,實現駐村服務全覆蓋,組織276名農技人員對接服務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1380個;發布“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等農業主推技術和操作規范16項,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5個,展示農業主推技術13項,桐城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凱盛農業新申報發明專利10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桐城試驗站、博士后工作站對早粳稻、高端優質稻、脆桿稻試驗,正在開展規范課題研究。
為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我市今年新增有機農產品6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3萬畝,建成使用7家共3.5萬平方米的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全自動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廠。誠友蛋品公司引進國內先進籠養蛋鴨技術,一期占地3畝、養殖量達2.4萬只的智能化車間已投入運行,單位面積養殖量提高了近10倍。我市畜禽羽絨產業園項目有序推進,預計今年6月份開工建設。
我市還突出數字賦農,實施數字鄉村建設。新渡鎮永久村智慧農場一期項目完成建設。全市“MAP智農”平臺、母豬監控及網絡集成系統、灌溉物聯網及農產品溯源項目、全市鄉村治理一體化系統高效運行,新增數字農業應用場景5個。
夯實基礎,推進機械強農
我市引導農機企業做大做強,開展油菜烘干機械化、茶葉清潔化自動化加工設備等方面的需求調研,發放購機補貼576萬元;支持引導安徽中科自動化公司開展技術改造,提升農機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強化農機社會化服務,啟動建設水稻育插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各2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1個,舉辦春季農機展銷會和農機培訓班,培訓農機手130人次,全市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已達83%。同時,我市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田地改革。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完成設計并通過市級評審,計劃平整農田4000畝,全市現已建成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面積55.87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3.4%;健全“田長制”,設立鎮村田長辦236個,明確鎮村田長475人;啟動農業“標準地”和“一戶一塊田”改革,進行宜機化改造,成熟一塊實施一塊;開展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儲備,已摸排、指導5個符合條件的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進行項目儲備、立項,農產品倉儲冷鏈容積將新增1000立方米。
激發活力,促進農民增收
我市促進“就近就業”,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召開專場招聘會34場次,農民就近務工就業近14.04萬人。持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全市共流轉田地49.3萬畝,畝均每年流轉價350元;推動農村“兩閑”盤活利用,累計盤活利用1631宗3658畝“兩閑”土地,戶均增收5000元,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扶持經營主體發展,編制《桐城市“十四五”特色種養業發展規劃》,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春耕備耕”貸款1.5億元;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社區)建設,建立產業發展服務團機制,涉農貸款增速達14.65%,農民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提高低保水平,及時將全市城鄉低保執行標準提高至658元,同比增幅4.7%,在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同時,提高了農民轉移性收入。
“十四五”時期,“兩強一增”行動已是我市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引與重要抓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推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通過促進農業增效推進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產業基礎。(王曉東 邱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