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牛倌”魯來根:生態循環農業里“掘金人”
時間:2022-05-1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牛棚里忙活的魯來根。
清晨,青草鎮江嶺村的周沖山上,空氣里夾雜著泥土和青草的味道。53歲的魯來根穿著雨靴,挽著袖子,正在自家的牛棚前忙碌著。
清掃牛槽、添草加水、整理圈舍……,如今已成為桐城市鑫瑞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他,很多活兒依然親力親為,在牛棚里忙個不停。“不等不靠,只要選對路子,勤勞肯干,創業總會成功的!”魯來根說。
2013年之前,魯來根常年在北京等地務工,從事裝潢行業,雖收入不菲,但離家遠,無法照顧家里。他和老婆幾番商量,決定回鄉創業。對于干什么項目,從小就看著父母在家養鵝的魯來根認為,養鵝應該是件簡單的事,那就建個養鵝場吧!
到江蘇考察、建鵝舍、買鵝苗、買飼料……魯來根用多年積蓄的20多萬元,分三批夠進2500只鵝苗,在江嶺村河沿水庫后梢搞起了肉鵝養殖。原本鉚足了勁兒想要大干一場的他,卻被澆了一盆冷水。“沒有養殖經驗,也不懂技術,鵝苗接二連三生病,出欄時又被收購商壓價,一年不到,老本賠得一干二凈。”魯來根的首次創業就這樣以失敗告終,血本無歸。
“我不曉得該怎么形容當時的心情,只曉得生活還得繼續。”初次創業的失敗,并沒有擊垮魯來根夫妻倆的創業激情和信心。“牛羊不容易生病,養殖技術低得多。”魯來根夫妻倆準備“第二次創業”——養殖牛羊。
那段時間,親戚朋友及村干部多次上門了解情況,幫著出謀劃策。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魯來根湊了5萬元啟動資金,成立了鑫瑞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2013年底,魯來根買進20頭羊、5頭牛,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除了建設牛棚,他還在江嶺村投資2萬元建起了小型茶葉加工廠。
圖為魯來根在稻田里收集稻草。
“合作社的水電、道路、沼氣池都是政府投資建設的,產品銷路基本在本地和周邊鄉鎮。”魯來根告訴筆者,這幾年,在政府和各部門的幫助下,他的合作社很快走上發展正軌,現在年收入近50萬元,建有養牛大棚3000平方米、沼氣池400立方米,機具、運輸車輛一應俱全,存欄母牛65頭、小牛40頭、生豬6頭、羊32只、土雞100多只,吸納了本村脫貧戶和部分村民就地務工。
“要創業,就不能懶惰,必須自己有規劃、有目標、干實事。”魯來根笑著說,“養牛和伺候人一樣,得用心!牛兒一頓吃多少草、飲多次水要心中有數。牛棚要干凈,夏季要透風涼快,冬季要擋寒保暖。做好了這些,牛就長得快,帶來好的收益。”
在魯來根看來,技術是創業成功的要件。他積極參加青草鎮和人社部門組織的“創業培訓+技能培訓”,眼界因此大開,開始嘗試“養殖+種植+休閑農業”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2021年,他流轉了陶驛村300畝農田種植水稻,并在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投資50多萬元建起1000平方米的秸稈收儲車間。聊起秸稈養牛的事來,魯來根高興地說:“玉米秸、稻草別人扔了不要,俺卻當‘寶貝疙瘩’!現在我已經收儲了2000多噸秸稈。牛吃百樣草,秸稈配上青草,牛特別喜歡吃。牛糞既能生產沼氣,用來做飯照明,又能肥田,莊稼自然長得好。”
嘗到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甜頭,魯來根開始帶動周邊農戶養殖畜禽、種植蔬菜水果。疫情期間,他通過微信朋友圈,賣起了牛肉、魚肉和水果。由于品質過硬,他積累了不少回頭客,生意越來越好。(黃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