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文昌街道:推進產業興旺 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2-05-20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員令,也是“三農”發展的新起點。近年來,文昌街道穩守農業基本盤,持續推進產業興旺特色發展,充分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社會合力,打造產業發展帶,增強農村造血功能,繪就產業振興新藍圖,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念好“勤富經”,拓寬產業路。思路決定出路。文昌街道圍繞“培訓適應需求”的機制,以村為單位,以農業站、畜牧站、水產站為輻射點,以作物栽培、創業增收等為培訓主線,以基層干部、種養能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頭人為培訓重點,堅持培訓、指導、服務“三位一體”,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提倡勤勞致富理念的同時,也幫助一大批返鄉農民回到課堂。截至今年5月,共開展線上線下技能培訓10余次,培訓人員460人次,做到培訓與主導產業發展、學員專長、農民喜好、科技示范“四個結合”,不斷激發了農戶創業意愿,提高了農民創業素質,拓寬了農戶產業發展路子。
圖為交通村開展特色種養業技能培訓。
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在生態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文昌街道堅持生態優先,以“健康、綠色、旅游”為建設主基調,努力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依托大石板披雪瀑旅游景區、龍井湖旅游度假區、仙龍湖山水園等優勢資源,吸引安徽桐之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經營汪洋村山地約200畝,分區種植油茶、薄皮核桃1800余株,林下散養雞、鴨、鵝以及圈養巴馬香豬等,發展生態新型畜牧業,開設水上樂園項目,新建餐飲、民宿型桐緣生態農莊,將特色農展、生態采摘、旅游觀光、水上運動、避暑養生等融為一體,直接帶動周邊農戶240余戶,戶均年增收4000余元,打造“農業+旅游+文創”的新型綜合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圖為汪洋村生態油茶基地。
奏響“改革曲”,共謀創新路。改革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推進鄉村振興,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文昌街道依托土地增減掛鉤、高標準農田項目、農村“三變改革”等措施,率先提出“改田成景”的理念,聚焦拋荒、低效、零碎、閑置等農用地,以自然生態景觀改田來連村、連水、連片,把拋荒地變成田園風光,2022年增值增效基本良田7000余畝,連片百畝以上的良田18處,建成了茶葉、蔬菜、油茶、苗木花卉、葡萄、枇杷、板栗等特色種養基地2400余畝,建立“黨支部+經營主體+農戶”合作模式,鼓勵經營主體創立自主品牌,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相互滲透,吸引民間資本建成了冉香葡萄園、新農堂生態園、竹凹山莊、安徽盛世遠景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等集休閑度假、生態觀光、科普教育等體驗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基地,踏出了一條“詩畫山水美麗鄉村”的創新路。
圖為交通村“改田成景”自然生態景觀田。
書寫“振興卷”,邁向共富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昌街道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后扶項目資金、美好鄉村建設資金、擴面延伸道路專項補助資金,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000余萬元,共新修村組道路120公里,改造農村電網38處,新增安全飲水工程點15處,整治、清淤溝渠25公里,為做強“一產”鋪設了必經路。聯合“二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業大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約50個,創建無公害產品10多個,全街道2021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產值2500余萬元。融合“三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充分挖掘和利用田園景觀、農耕文化、山水風光等特色資源,深化農旅融合,“振興園林”“彩虹瀑布”等一批都市農業休閑觀光基地聲名鵲起,在多管齊下深化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逐步走上共同富裕路。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在新征程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文昌街道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精神、智慧和力量,以先行的姿態跑好高質量發展建設鄉村振興的“第一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開展“一改兩為,我做什么”實踐活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產業興旺為引擎,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