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街道:“小積分”兌出鄉村振興新格局
時間:2022-06-1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村居超市購物只要積分,不要錢,這種新鮮事正悄悄發生在文昌街道各個村的“信用積分超市”,這種流通的“貨幣”從哪來?美麗庭院、致富帶農、科技示范、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熱心公益等等文明行動都可以積累到。文昌街道以“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善生活”主題活動為載體,積極探索“精神文明+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的新模式,激勵和引導群眾凝聚正能量,讓“小家美”促成“鄉村美”,用“小積分”繪就文明和諧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謀于實,黨建引領開創振興局面。不起眼的小小積分,涵蓋了鄉村振興的多項內容,文昌街道黨工委堅持黨建統領、支部引領、黨員帶領的原則,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突出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表率作用,以治理“懶、弱、難”為重點,向脫貧、殘疾、大病等困難戶傾斜,嚴格把關積分內容、評議方式、結果運用等各個環節,首批建成“積分超市”15家,積分卡7200余張,每個超市前期投入物品價值不低于5000元,涵蓋鄉村振興5項指標,逐步形成群眾積極弘揚文明新風,共助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圖為山水龍城社區信用積分兌換儀式。
務于細,標準建設筑牢振興基礎。走進每一家“信用超市”,貨架上的日用品琳瑯滿目,品種齊全。超市管理員說:“我們的物品是根據群眾的需求采購的,做到群眾需要什么,我們采購什么,想要什么我們有什么”。街道黨工委強化黨建引領,堅持科學管理,有序運行,深入挖掘“積分超市”助推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在標準化陣地建設、積分評定細則、兌換管理等方面作細化要求,統一制定《村民積分制管理辦法》《積分評定細則》《物品積分價目表》等規章制度。做到“八有”:有房子、有貨架貨品、有牌子、有管理辦法、有臺賬、有標價、有活動、有專人管理。文昌街道細化每一個“積分”細節,確保超市“開”得起來,“做”得下去,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進一步筑牢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
圖為交通村信用積分超市。
創于新,拓寬思路助力振興目標。文昌街道不斷拓展和創新積分內涵,把道德教育感化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相繼設立黨員干部、脫貧戶、村民等多個紅分榜,實行紅分管理制度。將鄉村治理、環境保護、致富帶頭、遵紀守法、弘揚正能量等先進典型囊括《積分規則》中,設定相對應分值,由街道分工干部、村“兩委”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評定領導小組每月定期組織開展綜合評判,對每次的評分結果進行公示,將積分記入系統,村民可以隨時兌換相應分值商品,年終再進行一次“最佳戶”評選,設立一、二、三等獎,得到更大的獎勵。“積分超市”自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不僅全面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逐漸成為村民們的良好習慣。全街道已開展積分兌換活動4場次,兌換積分2000分,兌換物品價值0.2萬元。“小積分”不僅成為群眾為鄉村發展所作貢獻的“計量表”,也成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助推器”。
圖為評議小組開展積分評定。
成于推,全面動員注入振興活力。為了宣傳“積分超市”在村社會治理、助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文昌街道各村充分運用宣傳欄、宣傳單、LED電子屏幕、大型立柱廣告牌、網站、新聞媒體等多種方式,線上線下構建“一呼百應”的宣傳網,普及“積分超市”建設運行的新模式,讓群眾家喻戶曉。“搞好自家環境衛生、關心幫助困難戶、保護自然等等,通過村里考核小組驗收,就可以免費領取積分,獲得獎勵,這種好事我們都要參與”,現在村民在一起說的不是家長里短,而是誰家的積分多、習慣好。文昌街道積極推動群眾熱情參與,實現以行動“兌”出鄉村環境新面貌、“換”取美好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圖為志愿者入戶宣傳介紹積分超市兌換產品。
該街道將堅持探索“振興分”換取“振興風”的良性循環模式,全面構造鄉村治理新格局,讓文明有“分值”更有價值,使廣大群眾更具幸福感、獲得感,真正做到“小積分”大撬動,引導村民自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開啟幸福新生活,傳遞鄉村振興正能量。(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