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刻不容緩
——一談貫徹落實全市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暨文明創建工作大會精神
時間:2022-06-21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今年3月,桐城市有關部門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專題調研,深入5個鎮(街道)9個村90戶調查實情。此次調研發現: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巨額彩禮、攀比浪費之風在部分地區依舊盛行,名目繁多、逐漸變味的人情往來也讓廣大群眾“不堪重負”。群眾渴望“禮輕人意重”的好傳統盡快回歸。
子女升學或入伍,老人做壽,喬遷購車,送了紅包赴盛宴,似乎成了當今社會必須的社交禮儀;豪華婚禮、風光大葬、奢華祭祀,幾乎成了“有面子”的標配,殊不知,這種大操大辦、攀比浪費之風,正在侵蝕社會文明、毒害社會風氣、擠兌群眾的“家底子”!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風俗之變,根本上是思想之變、文化之變、經濟之變。忘了那段“餓肚子”的經歷,丟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傳統,全民步入小康的生活現狀,少數人的拜金主義、炫富思想、封建迷信意識揮之不去,這些因素導致舊風惡俗回潮,大有“席卷千家萬戶”之勢。當此之時,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向一切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陳規陋習堅決說“不”,倡樹新風俗,再使民風淳!
也許有人認為:我家出錢出力,大操大辦婚禮,關你何事?道理似乎說得通,當事實上,你在無謂地消耗社會公有資源,給周圍人樹立一個“壞樣子”,違背了公序良俗乃至社會公德。
觀念上的“破冰”,才會有行動上的“突圍”。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人們心中的美好生活,應該包括家庭和睦、鄰里親善、人際交往親清、社會文明安寧,沒有繁文縟節,沒有物欲橫流,沒有世俗勞心,有的只是簡單簡約,不給自己找麻煩,少給他人添累贅。理性消費、節儉持家、輕松社交,少些“人情債”,遠離“攀比風”,“創家業”才有本錢,“應急難”才有底氣。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也是優化社會治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讓農民富足、生活富裕是振興鄉村的目標之一,更重要的是群眾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更長久、更深遠、更可持續的“振興”。當下,我市農村,人情名目多,攀比風氣盛,操辦紅白禮事的從業人員亂,人員聚餐的食品安全無保障,這些亂象,若放任自流,勢必危及一方平安,阻礙鄉村振興。
對于桐城來說,建設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更是應有之義、關鍵之舉。去年,桐城市在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取得全國第19名的好成績,要想保持第一方陣的“位次”,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實現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的奮斗目標,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從長遠著眼,為發展聚神,踐行科學、文明、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弘揚時代新風,倡樹淳和風俗,匡正薄養厚葬、炫富攀比、鋪張浪費等歪風邪氣,爭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實踐者、示范者。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任重道遠!讓我們從我做起,人人篤行,人人堅持,共建共享淳樸民風、優良社風,為現代化美好桐城建設增添最美的底色! (桐城融媒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