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甲鎮:生態富民 鄉風潤民
時間:2022-06-2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青翠的山澗、靜謐的溪流、蔚藍的天空、美麗的村莊、彎曲的山路.......走進位于大別山余脈的桐城市黃甲鎮,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生態秀美的鄉村美圖。近年來,黃甲鎮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速推進鄉村振興,正在實現山區小鎮的“破繭蝶變”。
興產業 “青山”變“金山”
“產業園年生產有機黑木耳1800噸,平均銷售收入1.2億元以上,利潤3000萬元以上。通過‘合作社+企業+農戶’經營模式,提供菌棒和技術指導,支持周邊近100多位村民就業,并以保護價收購農戶種植的產品,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安徽谷益農食用菌產業園負責人方澤福笑著說道。
黃甲鎮向陽村地處深山腹地,森林覆蓋率達90%,水源潔凈,水量充足,無任何工業污染,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賦予了向陽村肥沃的種植土壤,生產出的木耳產品占絕對競爭優勢。近年來,黃甲鎮依托資源稟賦,以特色農業為突破口,做優做強優勢產業,不斷激活產業發展動能。
楊頭有機茶專業合作社內,70名社員正在討論今年茶葉銷售事宜,這兩年受疫情影響,采茶工相對不足,也讓茶葉價格“水漲船高”,不過絲毫沒有影響楊頭村的茶葉銷量,僅合作社今年就帶動200余戶茶農增收近百萬元,人均收入達5000元,大幅提高茶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而這都得益于黃甲鎮在強化有機茶種植、加工、品牌建設和品質上所下的大功夫,該鎮敏銳地嗅到市場信息,不斷優化茶葉生產布局,推動茶產業提質升級。目前黃甲鎮茶園總面積2.1萬畝,其中有機茶種植面積7000畝,產值達到1.4億元。不過,黃甲鎮似乎并不滿足于此,他們正在努力探索茶產業和茶旅融合發展,由“一產”向“三產”靠攏,帶動村民致富。
產業興則百業旺。黃甲鎮立足市場需求,積極探索中藥材種植“特色路”,有了產業支撐,一片片閑置地就變成了“增收園”。
在黃甲鎮石窯村童莊農業產業園,50多位農民正在作業。該鎮通過招商引資和扭轉土地在山坳里栽種藥用亳菊,為山區群眾開辟了一條農戶增收、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旅游拓展、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亳菊種植周期4個月,9月份即可以采收,畝產量200余公斤,產值1萬余元,每公斤市場價50余元。項目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和集約化管理,屆時預計可以實現產值130萬元以上。”產業園負責人王小中說道。不僅如此,黃甲鎮下一步還將充分發揮“三新桔梗”國家地理標志品牌效應,強化與藥材生產商、銷售商對接,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提升林業經濟效益,讓產業發展帶來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村民的臉龐......
重治理 “外力”變“內力”
“主動打掃環境衛生,保持房前屋后、公共區域潔凈優美的得3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每次得4分”......新生活,新路子,讓“腦洞大開”的黃甲鎮石窯村停不下來。緊接著,黃甲鎮在該村嶺腳村民組研究制定“信用積分”管理:孝老愛親加分、美化庭院加分、熱心助人加分、移風易俗加分;如果出現酗酒鬧事、鄰里不和、大吃大喝等陋習,就會相應扣分。黃甲鎮用創新手段和理念激發以村民為主體的農村管理新方式,廣泛發動群眾共同參與鄉風文明建設中來。激活了村民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內生動力,推行“積分”后,石窯村的村風村貌煥然一新,黃甲鎮也總結“試點經驗”,在全鎮推廣“信用積分”管理,一幅幅富裕和美山村風貌正在描繪。
“我十分贊同扭轉閑置用地建設大棚,這可以在非茶季期間增加家庭收入。”村民王鳳嬌說道。在黃甲鎮水嶺村,這里正在召開一場“村民說事會”,研究的主題便是新建“香菇大棚”用地事宜。“在這里新建大棚符合我們發展特色產業的山區特點,現在村里提出方案,本人十分贊同。”村民方羅勇說道。像這樣以“說、商、干、評”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說事”制度每個季度都會在黃甲鎮各村召開,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需要村民共同協商解決的事宜,此舉將村民關心、情況復雜的事情擺到桌子上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和村民自治作用,有效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兩年來,黃甲鎮共召開村民說事會200多場,化解矛盾糾紛40余件,為群眾解決困難150余件,全鎮信訪積案化解率達98%。
從水嶺村沿著彎曲的山路向北出發到達平均海拔800米的楊頭村,“黃甲鎮楊頭村山高路遠,大多數道路處于臨崖路段,無法通行公交車,夏季到來,部分老人購買生活物品成為難題。”這是在楊頭村“百名干部訪千戶”記錄本上的一句話,在反映問題的三天后,鎮黨委和楊頭村通過積極聯系,為村里通上了一條“迷你公交”線路,成為深山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為期兩個月的“百名干部訪千戶”系列活動中,黃甲鎮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活生產、疫情防控等問題進行集中收集和解決,網格走訪中,累計發現問題150個,已解決實際困難120個,用真心和真情守護住了群眾的民生福祉。
美環境 “劣勢”變“優勢”
黃甲鎮作為山區鎮,自然環境脆弱,而改善生態環境則是擺在該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定期增綠成為黃甲鎮的重要舉措,該鎮將著力實施“增綠增效工程”“生態保護工程”“產業富民工程”“綠化示范工程”等四大工程作為重要出發點,積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狠抓森林質量提升、生態保護修復和林業轉型升級工作。今年該鎮共完成人工造林200畝,組織義務植樹活動植樹2千余株。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達90%,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黃甲最亮麗的名片。
在踐行“兩山”理論的路上,黃甲鎮還將縱深推進林長制改革各項工作擺在頭陣,“全鎮設立鎮級林長10名,村級林長40名,實現了“林長”全覆蓋。科學劃分40個網格單元,落實生態護林員127人、防火護林員18人,負責網格內山場安全、林業培育、林業資源使用等各項工作。”黃甲鎮副鎮長汪臻說道。“林長制”實施后,全鎮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由過去林業部門的“獨角戲”變成了全鎮上下的“大合唱”。而林長制給黃甲鎮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為提升村民“護綠”意識,黃甲鎮還將綠色生態理念作為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光可以兌換生活用品,還根據群眾日常表現,定期評選“美麗庭院”家庭,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在2021年評選的93戶家庭中,都是在守綠、護綠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基層群眾。
放眼山環水繞,良好的生態讓黃甲鎮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美麗環境”變成了“美麗經濟”和“美麗生活”,未來,黃甲鎮將繼續提煉深挖山區特色,打造“旅游+鄉村振興”發展之路,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當地老百姓的幸福靠山,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也正在這個山區小鎮徐徐展開.......(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