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飛夢想 種糧大戶的“三想”情懷
時間:2022-07-15
來源:
2012年到2022年,是馬德寧到農村當農民做農業的十年。十年間,種田、收糧,再種田、再收糧……如是循環著的生活,看似枯燥沒有趣味,他卻樂此不疲地享受著。他的快樂,從何而來呢?
為什么要去做農民?
7月6日傍晚,桐城市呂亭鎮雙聯村,下午的暴雨帶來盛夏中難得的清涼微風。借著這份清涼,在三想家庭農場的稻田里,負責人馬德寧抓緊時間操作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飛防作業。
說起來,馬德寧本來不是農民,但也不能算“新農人”,畢竟早在2001年他就開始和農業打交道了。那時候,20來歲的他,就已經在桐城市區經營一家農資公司了。
“當時我們農資公司的名字,和現在家庭農場的名字一樣,都叫‘三想’。”對于“三想”的含義,馬德寧解釋道,“‘三想’來自于‘三農’,具體就是:為農業著想,為農村著想,為農民著想。”
不過,農資公司與家庭農場雖然同名,卻有著不同的意義。在馬德寧看來,一家農資公司經營者說“為農業著想,為農村著想,為農民著想”,或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經營理念,以誠信打動客戶;一個投身農業的種糧大戶這么說,那就是表達一種態度,想為農村發展做貢獻的態度。
那還要從2012年說起。那一年,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他來到雙聯村考察農業項目。
如果從衛星地圖上看呂亭鎮,會發現一道“直線”。“線”的西北邊是深綠色的起伏山脈,“線”的東南邊是淺綠色的平原田野。雙聯村就在“線”的東南邊,土地平整、土壤肥沃、三面環河,上游的雙龍水庫和村里的100余口塘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水利配套設施齊全。
“這么的好地方,不種田就太浪費了!”于是他留了下來,一干就是十年。“當時我就想,國家的惠農政策會越來越多,農村大有可為。”
“當然,也有一個考慮過程。另外,當時家里人也不是很支持。”對于34歲的馬德寧放棄穩定的事業,突然要到農村種田這件事,家人表達出“不是很支持”的態度,已經算是很委婉了。
不過,作為一名倔強的漢子,馬德寧認準了一件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他很快注冊成立了桐城市三想家庭農場,并成功流轉土地1000余畝發展水稻種植。在他的影響下,妻子也陪著他起早貪黑種田。
那一年,他第一次從田野中有了收獲,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豐收的喜悅——10余萬元的收益,對于經商已經十多年的他來說并不算高,但意義完全不同。“賣糧食收到錢時那種體驗,跟做生意來的錢,感受完全不同。因為我們從播種到收獲,看著稻秧一天天成長,結出稻穗,打出稻子,那種收獲感和滿足感完全不一樣。”
那一刻,他知道了自己為什么想做農民——體驗收獲時的喜悅。
遇見困難怎么辦?
十年間,馬德寧和三想家庭農場有收獲的喜悅,也有遇到困難的憂愁。跟工業企業一樣,現代化農業運營主體,常見的難題無非就是資金和技術。
“比如說,春耕備耕時,農資這塊支出很大,我們這樣規模的家庭農場,每年這一項的支出都在數百萬元。”馬德寧說,這方面多虧了銀行的惠農低息貸款,多次給他解了燃眉之急。
至于技術方面,三想家庭農場已經經歷了多次升級。就在今年4月,它又升級了——在相關項目140萬元資金的支持下,馬德寧在雙聯村長塘組建設了占地5000平方米智能化育秧工廠。
“大概是去年年底,我跟雙聯村‘兩委’提了一下建育秧工廠的想法。村‘兩委’研究后,村里崔書記很快跟我回復,表達了支持的態度。隨后,村里就幫助我申報項目,并且很快項目就落地了。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黨和政府對我們種糧大戶的支持力度,很給力!”對于來自農業政策的幫助,馬德寧由衷點贊道。在過往的十年間,他常有類似的感嘆。
“村里崔書記”,指的是雙聯村黨總支書記崔文峰。“現在要想種好田,離不開科技。”崔文峰介紹說,為了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雙聯村爭取到了高標準農田項目,成立了農機服務中心,投資百萬余元買來7臺大型農業機械,服務包括三想家庭農場在內的農業經營主體。同時,該村還在原有4個泵站的基礎上新增了3個泵站,保障農田灌溉。
種糧大戶給農村帶來什么?
這十年,是農民生活水平快速上升的十年,也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十年。與此同時,很多農民離開了土地。被農民“拋棄”的土地,不該也不能被閑置。
“我們村的情況是,80%以上的主勞力外出務工,農戶家庭收入90%以上來源于務工收入。”崔文峰感嘆道,如果沒有種糧大戶流轉土地,這些肥沃的土地很可能被拋荒了。“只要農民愿意將土地流轉,我們就想辦法流轉出去。農民能從每畝土地中獲得流轉租金400元。”
于是,十年間,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三想家庭農場流轉的土地也越來越多,到如今已有4000多畝。
除了土地流轉租金之外,三想家庭農場的興旺,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就業崗位。目前,該農場長期固定用工15人,給附近村民提供臨時用工60人,每年勞務支出約92萬元。
“現在國家鼓勵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這讓我作為種糧大戶也對接下來的農田種植有了更多的信心。”今年,三想家庭農場產出小麥17.5萬公斤、油菜籽1.1萬公斤,預計產出稻谷286萬公斤……站在新的起點上,44歲的馬德寧信心滿滿地表示,有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他相信種糧這條路將會越走越寬。作為種糧大戶,他將繼續把“三想”情懷釋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同周邊村民一起發展現代農業。
全媒體記者 何飛通訊員 陳銳 鄭鵬
來源:《安慶日報》 2022.07.14 05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