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強國復興有我 網上主題教育活動系列展示】人物報道:倪學武:一切獻給學生的引路人
時間:2022-07-1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理想在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身上延續,幸福在年復一年的教育工作中獲得。”這是大關鎮臺莊小學黨員教師倪學武常說的話。從教35年來,在教育這片沃土上,他用全部的深情和滿腔的熱血譜寫著自己的人生樂章。
扎根山區 傾情教壇
35年來,倪學武先后在大關鎮孟河小學、小關小學、旵沖小學、臺莊小學等學校任教,一直扎根山區“村小”。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以校為家,與全體老師、學生家長一起努力,改善鄉村小學的辦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以校為家的好老師”。
1987年,倪學武從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大關鎮一所偏遠的小學任教。由于該校校舍年久失修,屋頂部分瓦片已經破碎,影響教學工作。倪學武利用工作之余,挖泥沙刷墻填地,買玻璃修理門窗,并從家里搬來磚瓦,修理教室屋頂,終于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能夠遮風避雨的學習之所。
從他家到學校,要走10多公里的路,而且中間還要過一條大河,每逢雨季,河水暴漲,架在河上的小木橋就會被沖斷,他就只好從河壩上趟著沒膝的河水一瘸一拐地過河。在這條路上,他不知道摔倒過多少回,但他從未耽誤過一堂課。
圖為倪學武與學生們交心。
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他常常利用中午、下午放學后家訪。陳同學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一直和奶奶共同生活,由于家境較差,陳同學很自卑,整天不說話,不愿與別人交流,不做家庭作業,還經常缺課。家訪時,倪學武發現陳同學因奶奶身體不好,每天都要分擔不少家務勞動,這些生活技能是其他同學沒有做到的。倪學武適時抓住這個閃光點,對陳同學及時給予表揚,號召全班同學學習陳同學。陳同學自此收獲自信,不再自卑厭學,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親情呵護 關愛學生
像陳同學這樣的留守兒童,倪學武一直倍加呵護。他注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品德培養、學業進步,用無私的關愛搭建心靈之橋,當好他們的引路人。
倪學武所帶的班級中,留守兒童通常占學生總數的七八成。他通過走訪調查,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聯系簿,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興趣愛好等。課余,他經常找這些學生談心,幫助他們解決情感上的困惑、學習中的苦悶、生活中的煩惱。今年“五一”長假期間,倪學武原打算去安醫復查身體,但當他得知5月1日是班上留守兒童胡同學的生日,于是改變了去安醫復查的計劃,把胡同學帶到家中,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還邀請了胡同學的幾個朋友,一起慶祝。胡同學許愿的時候還激動得哭了,他說:“我從沒過過這樣的生日,倪老師比我的父母還親啊。”
倪學武還經常為留守兒童、家庭困難學生購買學習用品。正是因為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經他教育出來的學生,個個向上向善。他躬身實踐“教書育人”的教育思想,也深得學生、家長、同事的好評。
身患重病 不舍講臺
圖為倪學武課后給學生輔導功課。
2021年夏,56歲的倪學武積勞成疾,住進醫院,經醫生檢查,他的肺部有多個大型結節。一次次手術,對于他本就清貧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然而,貧困和病痛并沒有讓他消沉下去,他仍然把全部的愛心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上。
2021年10月,術后出院未滿2個月,他剛能下床走動,就拄著拐杖回到了學校。同事們勸他多休息,他卻說:“我離不開學校,更離不開自己的學生,再累再難,也要把自己的學生教好,就是倒,也要倒在三尺講臺上。”不得已,學校給他安排了一個班的語文課程,但這對他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每次上課站在講臺上,虛弱的身體讓他直冒冷汗。然而,困難并沒有難倒他,他經常趴在講臺上休息一會兒,然后繼續講課,實在是站不動了,他就坐下來繼續講課。身體上的病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然而,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倪學武仍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成績。
倪學武的作息時間幾乎沒有規律,節假日,他總是隔三岔五地拖著病體去家訪,給學生輔導功課。他還摸索出一套“一對一學習教育法”,在他離開學校的日子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一對一地檢查作業來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他在學業優異的學生中選拔小助手,住院期間,他提前布置學習任務,由小助手組織預習,等他回校后再進行重點輔導,鞏固學習效果。
有多少熱愛,就有多少不舍。倪學武至今仍然悉心耕耘教壇,用默默無聞的奉獻融入學生的成長之路,諦聽孩子們身心健康拔節的回響。(劉保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