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甲鎮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8-0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近年來,黃甲鎮深入開展一系列破除陳規陋習、推動移風易俗、傳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鄉風的行動,不僅讓人民群眾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也成為了文明鄉風建設的受益者。黃甲鎮先后榮獲省文明鎮、衛生鎮、生態鎮、森林城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一、黃甲鎮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主要做法
持續宣傳動員,推動入腦入心。黃甲鎮堅持線上線下宣傳同時發力,對移風易俗進行多維度宣傳。線上利用公眾號、朋友圈等載體,對移風易俗、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等內容進行大力宣傳。線下組織張貼倡導文明新風、傳承傳統美德等主題宣傳標語、公益廣告、宣傳畫等800余幅,制作發放文明餐桌、文明公約等各類宣傳品3000余份。經常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向村民分發“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倡議書,上門宣傳殯葬改革政策,教育和引導群眾喪事簡辦,弘揚“厚養薄葬”傳統美德,讓文明新風在全鎮干群中入腦入心。
加強制度管理,促進常態長效。一是及時成立黃甲鎮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移風易俗工作細則,通過壓實工作責任,不斷健全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形成強大合力,營造文明向上的社會氛圍。二是“村民說事會”、紅白理事會引導有力,全鎮8個村圍繞孝親敬老、勤儉節約、厚養薄葬等移風易俗內容,重新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操辦紅白事參照標準納入村規民約中,引導群眾按“規矩”辦事。三是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級文明創建考核,要求各村通過立足實際、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進移風易俗走深走實,并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和工作制度。
強化陣地建設,推動以文塑人。一是大力提升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全鎮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文化活動室、理論宣講室、健身活動室等五大活動室配備設施齊全,經常開展主題活動,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的精神境界。二是提升志愿服務陣地建設,大力提升全鎮志愿服務站的服務水平,開展以移風易俗、家庭美德、家風家教、法律知識、健康衛生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促進群眾文明素質提升;開展婚喪嫁娶“簡辦、新辦”活動,倡樹文明節約、個性現代的婚嫁新風;開展科技培訓、科普宣傳活動,倡樹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文明新風;開展新年文藝表演、獅燈會等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高的文體活動,倡導先進文化,傳播社會正能量。
選樹身邊典型,激發群眾自治。一是常態化開展“美麗庭院”“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表彰活動,創辦“好人宣講”課堂,邀請典型人物現身說法,帶動群眾學習典型、爭做典型。二是黨員干部率性垂范,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實行報告制度、履行移風易俗承諾,帶頭做移風易俗、勤儉節約、倡樹新風的踐行者。三是實行“積分制”管理,評選“積分之星”,將“積分”納入“信用積分”管理,激發村民通過參加移風易俗、人居環境整治、維護社會穩定等村級事務獲取“積分”,用“積分”兌換商品,提高村民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熱情,變干部“唱獨角戲”為全體村民“跳集體舞”。
二、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思想轉變不徹底。推動移風易俗,轉變觀念是根本,更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移風易俗表面上改變的是行為習慣,實質上改變的是價值觀念。當前,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對移風易俗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一個軟指標,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對移風易俗工作的認識高度不夠。
文明建設不均衡。由于部分村的村級經費不足、配套資金投入不夠等原因,各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也不均衡。經濟基礎好的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軟硬件設施更好,村民積極性更高,文化生活也更豐富,反之則相對較弱,影響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整體推進。
主體配合不密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全社會的事業,各區域和各主體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其中。當前,各職能部門、部門與鎮村彼此力量稍顯分散,難以進行資源整合,致使部門作用發揮不到位,鄉風文明建設的外部推力不集中。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與對策
抓住關鍵少數,促進思想轉變。作為在移風易俗工作中起著領導和推動作用的“關鍵少數”,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發揮著實踐和示范作用。一是要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使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移風易俗工作中所擔負的責任。二要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培訓,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對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政策、方式方法的把握,不斷提升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先進帶動后進,促進協調發展。一是適當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扶持,讓各村積極根據本村實際,開展有特色的移風易俗活動。比如說黃甲鎮汪河村從村內選拔多位熟悉傳統樂器的老人組成“紅白禮事”小樂隊,為操辦“紅白禮事”的家庭提供質優價廉服務,有效解決治理盲區。二是開展試點工作,從實踐中摸索工作經驗,隨即全面推廣先進做法。例如“信用積分”管理,前期在石窯村嶺腳村民組進行試點,得到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隨后組織其他村互相學習借鑒,讓“信用積分”在全鎮范圍內良好運行,實現農民群眾精神面貌改善、文明素養提升。
聯動自治結合,形成整體合力。統籌下好“一盤棋”,整合各方資源,推進移風易俗常態化。建立文化、環保、公安、民政、農業等部門的聯動機制,分部門條線制定相應監管措施,形成黨委政府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同時要增強群眾自治功能,進一步加強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強化村規民約的監督執行,有效規范村民行為,革除陳規陋習,減輕群眾負擔,讓群眾在移風易俗中真正得到實惠。(朱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