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十年巨變看桐城】桐城:生態優先 向“綠”而進
時間:2022-09-06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生態優美的城區風貌。
巍巍龍眠,綠意蔥蘢;老街新城,水波映翠。夏日的文都,河流靜謐流淌,一棟棟古建筑散落其中,美不勝收。一幅幅美麗畫卷,正是桐城堅持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繪就了桐城大地的幸福底色。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黨的十八大以來,桐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一路向“綠”而行,摘下了一枚枚桂冠:2019年榮獲國家園林城市;2020年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綠化模范縣(市)”等諸多國家級榮譽;2021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生態優先 守護“碧水藍天凈土”
“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桐城,一座依山傍水、文脈興盛的美麗之城,如何保持“生態綠”、繪就“新藍圖”?面對發展之問,桐城用十年持續攻堅交出了高分答卷。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實、準確、全面的環境監測數據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支撐。作為市生態環境監測站的一名工作人員,曹攀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同事們去各飲用水水庫進行現場勘查、水樣采集,并將水樣帶回中心開展數據檢測。曹攀說,飲水安全關乎千家萬戶,是我市碧水保衛戰的重點工作。開展飲用水源地水質檢測,為后續環境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
圖為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在境主廟水庫采集水樣。
數據質量是監測工作的命脈。十年來,桐城聚焦“藍天、碧水、凈土”三大目標,不斷增強環境監測能力,環境監測能力得到質的飛躍:建成了環境監測大樓并投入使用,建成2座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點、1座省控水質自動監測站點、2座空氣自動監測站點,現已具備對大氣、水及噪聲等共計80余項的常規監測分析能力,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科學、精準、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
十年間,桐城霧霾天氣和黑臭水體越來越少,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躍升,這背后印證的正是全市上下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堅定決心和不懈努力:
——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全市“大生態、大環?!惫ぷ鞲窬?;
——先后制定《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桐城)經濟帶實施方案》《桐城市全面推行環境專項監督長制工作方案(試行)》等一系列文件,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探索建立了河(湖)長制、林長制和環境專項監督制,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監管全覆蓋,打通生態環境保護最后“一公里”;
——嚴格落實生態環??己藱C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位居安慶市前列。
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放眼這十年,桐城通過一系列、不斷線的系統治理,不斷厚植了桐城綠色發展的底色,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日益增強。
綠色轉型 系統治理減污降碳
回望十年路,步步增綠意。十年來,桐城錨定“雙碳”目標,緊扣綠色發展,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持續向“綠”而進。
走進安徽金科藥品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的三廠區,一座兩層樓高的RTO蓄熱式氧化爐環保設備矗立眼前,工人正在對其進行安裝調試。這是該公司采購的第三臺RTO蓄熱式氧化爐。據該公司總經理何瓊介紹,這個設備可以將生產中排放出的廢氣分解并釋放出熱量,不僅一次性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還為公司節省更多電力。
除了更新環保設備以外,在該公司的廠房頂端均設有屋頂分布式光伏太陽能發電組件,為企業提供了清潔可靠的電能,實現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圖為金科印務公司樓頂光伏組件為企業提供了清潔可靠的電能。
養元氣固根本,向“綠色”轉型。一方面,桐城堅持扶優汰劣,制定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堅決清理落后產能,加強煤炭消費源頭控制,開展燃煤鍋爐、工業爐窯綜合整治,嚴控新增“兩高”項目準入。積極向上爭取中央大氣資金,支持企業升級改造廢氣治理設施;針對新渡鎮469家“散亂污”企業開展專項整治,取締關閉(自主關停)170家。另一方面,我市堅持綠色優先戰略,大力發展光伏、抽水蓄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推進桐城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展整縣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創建“省節能環保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工業生產從“灰色制造”邁向“綠色智造”。
下猛藥治沉疴,向問題“亮劍”。桐城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十三五”以來財政累計投入環境污染治理資金10多億元,近五年來累計處理各類環境信訪投訴1700余起,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0余件,罰款400多萬元。
向“綠”而進的新實踐,使桐城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闊。
堅守初心 讓綠水青山成群眾“幸??可健?/strong>
環境好不好,百姓最有發言權。“生態環境就是打掃衛生”。這是十年前市民王先生的認知。“生態環境是山清水秀,更是金山銀山。”這是王先生現在的看法。
理念的升華不僅見證了市民觀念的轉變,更印證了桐城十年生態環境巨變的初衷。2021年10月1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在昆明召開,桐城在此次國際性會議上捧回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桂穩成在授牌儀式上分享桐城的創建經驗時說:“桐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市創建工作的出發點是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span>
爭創零碳園區、零碳社區、零碳校園,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讓開門見景、推窗見綠成為生活日常。一項項生態環保舉措和環境治理成果,讓綠色成為桐城發展的最美底色,讓生態環境成為市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圖為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人員到企業檢查。
放眼這十年,市委、市政府始終保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路徑更加清晰,信心愈發堅定,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感受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幸福感。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桐城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1.2%,空氣質量位于安慶市前2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菜子湖國控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一個個數據,驗證了行穩致遠的綠色發展新思路;一處處變化,展現了桐城綠色發展的新作為。
回顧過去十年,桐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出了一條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實現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桐城的路更寬、行更暢。
生態優先、向“綠”而行。如今,優美生態正在成為75萬桐城人最大的民生福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仍在繼續。(趙玲玲 金潔 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