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質量發展大家談”征文】關于高質量開展桐城市國家儲備林建設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2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國家儲備林建設是為了保障我國木材安全,緩解珍稀樹種及一般樹種大徑級材結構性短缺,增加立木儲備,改善生態環境建立的一項國策,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安徽省、安慶市已將國家儲備林建設作為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規程、規劃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規范,全椒、臨泉、無為、懷寧、岳西等地已進入實施階段,全省國家儲備林建設步入快車道。
目前,我市已啟動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筆者曾赴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銅仁市江口縣考察學習,也深入了解懷寧、岳西、樅陽等地做法,由此形成調研報告,以期對我市高質量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有所幫助。
一、考察啟示
項目基地建設是基礎,林權流轉是難點,資金安全是關鍵,產業延伸是保證。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地區均牢牢把握政策導向,項目規劃多期實施;前期小切口切入,由國有平臺公司直貸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實施主體在項目建設和經營期內,具備完全獨立自主的經營權,用足、用活項目貸款資金。堅持讓利于民,林地流轉和林木收儲保持一個標準,避免諸多矛盾。壓實屬地鎮村責任,對農村集體統管山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并給予適當工作經費或股份份額,充分調動基層工作積極性。
二、我市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森林質量相對較低。我市森林資源以人工純林為主體,天然林少,人工林比重達85.45%,純林多,混交林少,樹種單一,大面積的針葉純林和低產低效林得不到有效改造;林地產出率不高,人均森林資源占有量較小,林分單位面積生長量和蓄積量低于全省平均值,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僅3.76立方米/畝,且低產低效殘次林所占比例較高,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齡林在喬木林中所占比重較大,達44%;現有林區道路、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林業科研、林木種苗、技術推廣、科技和信息服務、資源與環境的監測手段落后。
林業產業整體實力相對較弱。在全市經濟總量中占比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高效、集約化經營程度也不高,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產出效益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市林業第一產業主要是油茶、薄殼山核桃產業,栽培面積僅11萬畝,綠化苗木面積8萬畝,規模還不大;第一產業中有輻射帶動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僅幾家,苗木產品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林下經濟發展緩慢;第二產業中林產品加工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以初級產品生產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方面僅茶油等幾個品種實施了精深加工,多數林產品加工還有待提
升,林產品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主導產業;按照“大旅游、大規模、大產業、大市場”的發展思路,目前第三產業中還缺少中長期規劃,投入少,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鏈沒有得到有效拓展。
三、對我市高質量開展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建議
國家儲備林項目的建設目的是為國儲材、為民儲材,建設任務重、投資大、回收慢,要堅持目標導向原則,不斷探索國家儲備林建設模式,達到“長、中、短”結合效果,避免一哄而上。要遵循生態為先、統籌發展、協同推進的基本原則,堅持生態建設和綠色富民相協調,進一步發揮我市資源優勢,促進特色林業產業經濟發展。
(一)開展試點建設。參照外地先進經驗做法,應分多期實施,由市國有平臺公司直貸建設,前期試點建設面積不宜太大。科學制定林地流轉和林木收儲實施方案,堅持政府主導、依法公開、整村推進原則,各鎮(街道)至少確定一個村(居)開展試點。優先流轉商品林地,促進林地林木流轉,加快投融資貸款、造林設計及工程項目落地。公益林林地和林木流轉收儲比例原則上不超過本村公益林面積的20%,只流轉收儲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公益林。林地、林木權屬要清晰、無糾紛,地塊要相對集中成片,立地條件要相對較好。流轉期限方面,應確定為30年。流轉收儲方式應根據《總規》和我市資源狀況、地形地貌特點,結合近幾年林地租價和當前木材市場價格、采伐銷售成本等因素,分類確定流轉收儲方式。
(二)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建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各方協作的市場融資格局。如通過林銀合作、政企合作等,爭取資金來滿足國家儲備林建設需求。推行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多樣化融資工具,采用基金、信托、證券發行等融資模式,積極籌措資金。繼續爭取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支持,推進融資主體、融資模式等金融體制創新,探索林權林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準備金、林業保險制度等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探索完善項目利益分配和收益回報機制,提升國家儲備林項目的創收能力和現金流的循環能力,提高國家儲備林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
(三)強化技術應用。國家儲備林項目是森林培育中的標桿工程,要因地制宜選擇林地林分,選用良種壯苗,爭取實現項目主要造林樹種良種壯苗使用率100%。要根據林木種質資源條件優選鄉土樹種及珍稀樹種,如薄殼山核桃、油茶、楓香、濕地松。在培育過程中要優化培育模式,明確培育目標、擇伐樹種、擇伐強度、培育目標樹種、補植樹種和補植方式等關鍵指標。
(四)拓展林業產業鏈。積極探索“國家儲備林+”培育模式,如配套種植林下蔬菜、林下中藥材及林下食用菌等,大幅改善儲備林林分結構,提高單位面積產值,同時不斷探索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積極利用森林康養、森林游憩、森林碳匯等開發生態產品、提供森林生態服務等途徑實現生態補償,走出一條綠色循環的林業發展之路。
(五)完善硬件設施。要加強林區道路建設,將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項目規劃建設計劃,按照標準規劃實施國家儲備林路網建設。加強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同步規劃和實施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能力建設,配備完善的防火器材、病蟲害防治設備及監控設備。引進和推廣符合國家儲備林建設需求、適合林區和山地的營林和采伐機械,提高作業效率,保障作業安全。
(六)嚴格監督管理。建立現代工程管理制度,推進落實監督檢查與績效評價工作。實行全過程監管,制定相應的儲備林核查辦法,定期開展監測核查,強化檢查指導、監測和評價,提升監管效率。靈活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深入分析儲備林結構、資源規模、區域布局、主要樹種及蓄積量等相關數據信息,做好績效評估。還要強化目標責任制,把國家儲備林的資金投入、任務完成、工作質量等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對各地、各有關部門的考核體系和督察體系,重視考核結果的運用,對質量差、進度慢、組織不力的,嚴格按相關辦法進行問責。(桐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室 魯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