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移風易俗 弘揚時代新風”征文】移風易俗讓“里外”都好看
時間:2022-10-0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其實所謂“移風易俗”就是要樹新風、改舊俗。大力提倡移風易俗,旨在人們的精神有一個新的提升。破除封建迷信,改變舊的習俗,更新文明理念,使我們的生活習俗、言談舉止、人性美關系等方面跟上時代的節拍,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環境,村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素養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不久前,中央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在方案提出的“治理目標”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
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立足全局高度,牽掛人民期盼,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移風易俗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多次就遏制農村陋習、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在地方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在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很多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勤儉自強,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一些先富起來的地區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陋習盛行,暴露出“老大難”問題。“老”在很多舊俗歷時長久、在農村根深蒂固,“大”在關乎千家萬戶、涉及面很廣,“難”在轉變觀念難、放下面子難。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們的交往純屬友誼,長久而親切。可是現在隨著社會的商品化,人們對“人情”的理解逐漸變質、變味,送“人情”成了送禮的代名詞,請客送禮成為了人情交往的必要手段。“人情”的往來=禮品=紅包=錢的往來,而且在人家送了“人情”后,必須要還“人情”,并且還的“人情”一定不能低于人家送的“人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壞、親情的遠近、朋友情的深淺都可以通過送錢的多少來判定。隨著物質的豐富,有錢人的增多,請客送禮講排場,顯闊張揚屢見不鮮,且花樣百出,除了紅包“人情”外,小孩滿月酒、老人做壽、“賀歲”人情、調離升職、升學、出國等都要擺酒請客。不去人情難卻,顯得不上臺面。去的話又不能空手,最起碼禮品一份或紅包一個,否則有損顏面不懂人情。在農村,“人情”成為每家每戶一項不可預測的開支。
中國人的“面子”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農村,很多農民為了“面子”在操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往往講排場、論風光,甚至不惜“打腫臉充胖子”,這無形中成為了農村發展的一大阻力。
移風易俗,就是要撕破人們舊有“面子”,樹立人們內在“里子”。移風易俗,從表面上看改變的是人們的行為習慣,但實質上改變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念。鄉村振興,必需正風俗。想要撐起農民的“面子”,必需要有“里子”;要讓農民“面子”撐得住,“里子”就要更強大。“里子”的培育,任重而道遠,只有久久為功,常抓不懈,才能讓農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觀念。
遏制農村陋習,我們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風俗雖已老去,但它已內化為了我們的習慣與記憶,只有“破舊”,才能“立新”,才能讓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風尚涌現出來,才能讓優秀文化有立足之地。不論黨規黨紀,還是村規民約,都必須明確紅線、劃清底線、嚴格遵守。只有從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角度出發,入情入理、用心交流,才能讓村民感受到實惠、收獲到幸福,才能將移風易俗工作落到實處。
移風易俗,唯有重“里子”,才會有“面子”。遏制農村陋習,需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提升。我們既要為民辦實事,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更要培育好農民的精神“里子”。通過村規民約、一約四會、新鄉賢等形式,接地氣、聚人氣,建立規范,樹立典范,引導農民養成文明節儉、健康向上的消費觀,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道德觀,從源頭遏制農村陋習。
真正的“面子”,不是修在臉上,而是長在內心。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培育文明鄉風能夠讓農民提高認識、切身實踐;能夠幫助農民既有光鮮的“面子”,更有厚實的“里子”;能夠讓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和踐行者。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個系統工程,只有持之以恒抓移風易俗,反復抓、抓反復,最終才能讓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等陋習銷聲匿跡。因此,我們基層干部更要積極開展,認真落實,加大宣傳。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緊密結合,深入實施鄉風文明提升工程,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引導樹立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節儉養德的文明風尚,不斷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和農村地區社會文明程度,讓文明鄉風吹遍鄉村的各個角落。(嬉子湖鎮雙店村 王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