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質量發展大家談”征文】對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建議
時間:2022-10-0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桐城市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是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前沿陣地和合肥經濟圈南翼門戶城市,區位優勢明顯。但近年來發展壓力加大,2021年與省十強縣最后一名GDP差了近90億元。筆者認為,桐城要得到高質量發展,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做文章:
一、堅持新思想引領,校準高質量發展航向。
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始終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深刻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精髓,準確理解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學中干、干中學,切實做到“兩改一為”,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不斷提升駕馭全局、發展經濟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創新驅動,釋放高質量發展動力
桐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同樣重要,要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組織。圍繞我市特色、優勢領域,引導企業在自主知識產權、研發投入、創新平臺和團隊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主體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壯大,實施定向幫扶、精準服務,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量質齊升。拓展與先進地區技術、人才、投資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臺、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團隊和產業創新團隊落戶我市。
三、突出重點,優化高質量發展結構
無工不富,要聚焦產業發展,以做優做強特色產業為核心,促進我市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以提升開發區能級為支撐,促進開發區發展綠色化、智慧化;以壯大骨干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民營經濟,培育若干興市立市的大企業、特色突出的小企業;以引進實施重大項目為途徑,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加快構建布局合理、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打造好一批如高端智能裝備和新材料的特色產業集群。
四、突出生態綠色主題,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上項目、建企業要嚴把“環保”關,堅決杜絕高污染、高耗能項目,突出我市生態環境優勢,圍繞大健康、節能環保等高新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規模大、水平高、成長性好的領軍企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促進優勢資源、產業關聯性較高的企業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發式”增長點,建成一批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堅決走好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
加快我市經濟高質量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力度,需要進一步優化對外開放環境。具體到我市來講,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資,擴大有效投資,重點瞄準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醫療器械、食品等產業開展精準招商。我市在招商引資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應加大力度,招進幾個50億元以上的企業。我們雖屬合肥經濟圈,但合肥的經濟輻射我們還很難看出。我們的鄰縣舒城就走在我們的前面,精卓光顯舒城項目總投資135億元,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超240億元;英力股份、勝利精密電子產品為合肥聯寶作配套,2021年年產值分別實現11億元、23億元。因此,我們要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力爭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興市立市的大項目好項目。另一方面要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聚焦更多人氣商氣,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為群眾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六、全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我市是傳統的農業市,要繼續鎖定生態養殖、優質稻米兩大主導產業,建設一批農業重點工程。農產品要向精深加工轉移。要千方百計降低農民創業門檻,在創業政策、投資融資、信用擔保、法律服務等方面為農民創業開綠燈、多服務,努力培養一批創業致富的農民典型。以科學嚴謹的規劃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建成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響的新農村典型。
七、提高全民共享紅利,確保高質量發展成效
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針對當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問題,在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大群眾就業、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氣做好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此外,還要在政策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完善創業創新體系,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讓全民共享高質量發展紅利。(桐城市實驗中學 盛謹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