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移風易俗 弘揚時代新風”征文】推進移風易俗 構筑精神大廈
時間:2022-10-0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我出生在鄉村,成長在鄉村,也有幸見證了鄉村的變化與發展。從物資匱乏的父輩年代到現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鄉村,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國的鄉村發展史折射出了政策的利好和時代的變遷。今年9月23日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不變的是總書記的“三農情懷”。近年來,桐城市以鄉村振興為“三農”工作的有力抓手,既“富口袋”壯大經濟,又“富腦袋”提振精神,成效顯著。特別是今年來圍繞移風易俗這一重點,既著力于在面對面宣傳中引導群眾,又著重于在實打實上服務群眾,文明之風遍拂鄉野。但是在推進移風易俗的過程中,也還存在諸多困頓與難題,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予以破解。
風俗之變,非一朝一夕。人情文化、喪葬文化、喜宴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年累月的文化浸潤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但是,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物質生活的豐富,這些“文化”走向越來越“不文化”,攀比、較勁的“黑暗力量”正在逐漸取代我們傳統文化本有的“內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移風易俗逐漸成為主流。但倡導移風易俗從來不是要擯棄我們的傳統文化,恰恰相反,更是為了將這一份“文化情懷”拉回到“正道行駛”,引導人們以正確的理念來吸取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群眾對移風易俗的概念卻難以吃透,誤以為就是一刀切。所以在日常的宣傳引導中,更應該關注如何挖掘這些傳統文化蘊藏的“內涵”,然后以更具體的形式沁入廣大群眾的心田,不在過分的強調“不辦、不請”,而更應該著眼于“如何辦、如何請”才更能體現文化蘊藏的價值。
移風易俗工作關乎社會風氣,連接千家萬戶。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個人的自覺,這些自覺性的養成需要經年累月的宣傳引導來“潤物于無聲”。但是,文明依靠自覺的同時也需要有效管理。特別是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顯相悖的舊俗陋規,必須予以堅決打擊,不能給這些陋習任何“成長空間”。當前,通過屬地、部門之間的有效聯動,對一些違法違規行為能做到及時處置,確實起到了警醒教育的目的。下一步的關鍵還是要聚焦常態長效,在明確部門職責中進一步厘清移風易俗的具體要求,通過整治一例警醒一片。
移風易俗關鍵在人,關鍵在思想。在移風易俗工作實施中,第一點強調的就是人,黨員干部及“兩代表一委員”作為先進模范的代表,必然要發揮引領作用。但是事實情況是,由于人情往來的“私密性”,當前我們很多黨員干部并沒有發揮好帶頭作用,仍然帶著觀望的心理在“違規”邊緣試探,這樣的“反面典型”反而成為移風易俗的最大“絆腳石”,這也需要更加關注“重點人群”,切實引導他們發揮好應有作用。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推進移風易俗的工作中必須始終保持耐心、決心、恒心,把握好宣傳引導的重點、解決好工作推進中的“痛點”,以在群眾腦中構筑精神文明大廈為目標,讓移風易俗成果助推社會文明風尚形成,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