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倡導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
移風易俗要“情、理、矩”三管齊下
時間:2022-10-1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風俗是一種地域文化,有其形成和發展的自然規律,如果簡單粗暴地推行移風易俗,效果必然不好。有的地方“大刀闊斧”抓推進,變風革俗成效卻不明顯;有的地方看似“輕描淡寫”,移風易俗效果顯著。工作方式和手段不同,效果肯定不同。移風易俗,唯有“移之以情、易之以理,行之以矩”,才能見到實效、形成長效。
移風易俗,首先要做到“移之以情”。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每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一顆文明的種子。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情感“喚醒”和“培育”這顆種子,讓其茁壯成長為崇尚文明的參天大樹,進而轉化為移風易俗的內生動力。廣大黨員干部要打好“感情牌”,帶頭示范、躬身踐行,從自己做起,動員親朋好友一起做,少隨禮、少辦酒、簡辦事、不鋪張,堅決抵制黃賭毒和封建迷信思想,做移風易俗的先行者。就拿青草鎮高山村較偏的汪莊村民組來說吧,這里曾經道路破舊、房屋簡陋、垃圾遍地、群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今的汪莊村民組,路面平坦干凈,草木綠意盎然,屋舍儼然,人人熱心公益。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鎮村干部和汪莊村民以心交心、以情換情,村民為情所動,家家出工、戶戶出力,自覺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共同執行“門前三包”責任制,輔之以除草植綠、整地種花。就這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逐漸養成了保護環境、愛護花草、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移風易俗,要做到“易之以理”。在中國,人情禮俗傳承千年,是人們維系社會關系的紐帶,我們要理性看待、辯證取舍,好的傳統要繼承,壞的習俗要摒棄。在此過程中,領導干部應主動擔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找準著力點,發揮好良性引導和理性“推手”作用,讓公序良俗在農村落地生根。“隨禮”本是家有紅白喜事以表心意的民俗禮節,但現在送禮名目五花八門:孩子滿月、升學、結婚要隨禮,喬遷、開業、祝壽更要隨禮,禮金也是逐年“水漲船高”,不少村民抱怨“辛苦干一年,全變人情錢”。改變這一現狀,必須“以理服人”。高山村汪莊村民組幾個老黨員針對婚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現象,和村民講道理、辨是非,共同制定紅白喜事操辦規矩,整個村民組照此辦理。68歲的老黨員、村民組長黃桂杰自豪地說:“我們組從2004年就開始紅白喜事統一不收禮,有事大家都幫忙,請客一家去一個。伙食在家辦,請‘流動酒店’,標準是每桌500元。這樣當事人家庭連親戚在內,一般不超過10桌。”這樣一來,不僅減輕村民的隨禮負擔,還拉近了村民間的距離。可以說,如此“接地氣”的移風易俗,是真正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移風易俗,還要做到“行之以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移風易俗除了“情理”之外,還要有“規矩”護航。法律法規是大規矩,是公序良俗的法治保障,具體到一戶一事,威力不明顯。這時候,村規民約就有了用武之地。一方面,我們要與時俱進,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村規民約綻放出“和諧自治、向上向善”之光;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和倡導優良家風、家規、家訓,將其崇德向善、勤儉持家、清白做人的優良傳統文化融入村規民約,使其更“接地氣”,為百姓樂于接受。
革除舊俗、樹立新風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但只要堅持“移之以情、易之以理、行之以矩”的科學方法,持續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地,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就能打造出文明新風潤萬家的新青草! (作者:青草鎮黨委書記王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