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不如感染一次?“早陽早好”?權威回應
時間:2022-12-21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今天(12月20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醫療服務有關情況。免疫規劃、病毒學、呼吸及感染疾病、兒童健康等領域專家出席發布會,并回答媒體提問。
接種疫苗不如感染奧密克戎?
有記者提問,有說法認為,因為奧密克戎的無癥狀比較多,并且感染獲得的抗體比接種疫苗來防止再感染的效果更好,因此認為接種疫苗不如感染奧密克戎,尤其是對年輕群體來說。請問專家如何看待這一說法?年輕人是否能放松對奧密克戎的防護?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雖然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株和過去既往流行的其他變異株相比,致病性有所減弱。但是我們也看到,感染上奧密克戎變異株之后,其實還存在著重癥和死亡的風險。而且這種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在各個年齡段都會有所體現,只不過我們過去強調的老年人得上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在整個人群當中比例會更高一些。
另外,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比例也會更高。目前已經有多項研究顯示,與完成全程或者加強免疫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相比,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其實住院風險、重癥和死亡的風險相差比較大,其中也包括了青年人和成年人。在這種風險有一定程度存在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降低這種風險。所以,我們建議沒有接種疫苗的還要接種疫苗,沒有完成加強疫苗接種的,要盡快完成加強疫苗接種,不管是老年人,還是成年人和青年人,都把這種風險降到比較低的程度。
如何看待“早陽早好”?感染時間是否有規律?
有媒體記者提問:近期隨著陽性病例的增多,流傳出“早陽早好”的說法,請問專家如何看待這一說法?感染新冠病毒在時間上是否存在規律?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目前奧密克戎的致病力明顯下降,感染后仍然有一部分病人出現臨床癥狀,包括發熱、肌肉關節酸痛、咽喉腫痛等表現,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雖然奧密克戎目前傳染病很強,防控壓力很大,但是我們還是希望使疫情不要出現短時間大量爆發,因為一旦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人,會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秩序和民生。同時,對醫療機構也會造成巨大的壓力甚至擠兌,影響醫療機構對日常急癥危重病人的救治。盡管奧密克戎傳染性很強,感染以后大部分是自限的,致病力或者嚴重程度比較低,但是我們不主張、不建議故意去感染。
王貴強建議,有基礎疾病和沒有打疫苗的老年人要做好防護,不要在第一輪流行高峰感染,可能會出現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或者擠兌的問題,導致重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我們希望這些老年人要做好防護,包括敬老院的老人、有基礎病在家臥床的老人,大家還要特別注意避免感染。同時沒有接種疫苗的,還要繼續進行疫苗接種。
王貴強表示,在目前第一輪疫情快速增長的階段,隨著時間推移,感染人數增加,快速上升態勢會趨緩,這是普遍的規律。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后,隨著大規模的社會活動,包括春運或者各種社交活動的廣泛開展,可能還會有一輪新的疫情,這種疫情波浪性的出現,最終可能形成一定的群體免疫屏障,發病率就會明顯下降。
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人群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會“復陽”?
有媒體記者提問: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感染康復后返崗的問題,請問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人群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會“復陽”?
王貴強表示,首先,“復陽”應該叫再檢出,實際病毒和核酸還持續存在,只是因為檢測的方法和采樣的方法,以及排毒的間歇性,導致我們時陽時陰這種情況。
所以“復陽”有很多原因。第一個就是檢測,在采集樣本的時候可能采集得不規范,導致假陰性。再有一點,就是病人在恢復期的時候,可能殘留一些核酸的片段,也會出現檢測陽性。目前我們用抗原做檢測,如果抗原陰性了,然后用核酸檢測陽性,這種情況不叫“復陽”,因為抗原檢測的敏感性低于核酸檢測,是否“復陽”,應該用核酸檢測作為標準。
當然,我們在檢測過程中采樣也是很重要的環節,比如用鼻咽拭子的準確性更高,口咽就差一些,所以在這里出現“復陽”的情況并不足為奇。從“復陽”的發生率來看,既往原始毒株的“復陽率”有很多研究,5%-15%的“復陽率”,目前奧密克戎毒株的“復陽率”具體數據還沒有太多的研究。
王貴強介紹,關于“復陽”以后的危害性和傳染性的問題,既往做了很多研究,所有“復陽”的病人做病毒分離,都是沒有分離到病毒,也沒有看到“復陽”的患者導致進一步的傳播。因此我們說“復陽”以后的傳染性是極低的。但是我們也強調,對家里或周圍有老人的,“復陽”的人群也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造成老年人等有基礎病的人群造成感染。
從危害性來看,“復陽”的人群基本沒有癥狀,只是核酸陽性,當然也有個別的會出現咳嗽、不適,殘留的癥狀??傮w來看,“復陽”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對常見的一種情況,傳染性是極低的,不必恐慌。
小朋友能不能用捂汗方式退熱?
有媒體記者提問:這次新冠病毒感染也有一些小嬰兒,這些小朋友可以選擇的退熱藥有限,能不能用捂汗這種物理方式幫他們退熱?
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介紹,其實2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的孩子能選擇的退熱藥物只有對乙酰氨基酚,2個月以下的孩子不能口服退熱藥,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建議包括新生兒在內的2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如果一旦出現發燒,一定要及時送到醫院去,讓我們醫護人員去幫助孩子。
剛才記者提問所說的捂汗的方式,我一定要明確地說明,我們是不建議以捂汗的方式給小嬰兒進行退熱。原因在于小嬰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是不健全,皮膚散熱是非常重要的退熱途徑,如果我們給這些孩子捂過多的衣物或被蓋,就讓他們沒有辦法經皮膚去散熱,在捂熱的情況下,他們的體溫可能越來越高,甚至達到40度以上,這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而且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捂熱綜合征,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脫水、神經系統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在這些孩子發燒的時候,除了醫務人員的幫助外,我們應該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涼爽通風的環境,適當減少衣物,以提高孩子的舒適度為主。
掃碼或點擊海報查看手冊
↓↓↓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