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年終經濟視點】 桐城:深化“三變”改革 強村富民“兼得”
截至目前,全市共引進“三變”改革主體數量350個,建設強村項目361個,實現村集體和農戶收益8000多萬元
時間:2023-01-0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2022年以來,我市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堅持問題導向,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用“變”來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健全村集體與農戶、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蹚出一條強村富民“兼得”的路子。
摸清村級家底。我市印發《關于扎實推進農村“兩項改革”提升的通知》《關于印發桐城市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和定期報告制度(試行)等制度的通知》,對全市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并將清查數據及時錄入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管理系統。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為7.71億元,其中經營性固定資產1.79億元,非經營性固定資產3.34億元。
引進承接主體。我市各地深挖資源潛力,把資源變成有吸引力的資產,將集體擁有的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要素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作為入股資產,通過村企合作、抱團發展等形式,激活市場,激活主體,激活要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2022年,金神鎮塘橋村利用閑置多年的原塘橋中心小學,引進岳西張大娘蔬菜深加工廠,每年為村集體增加4萬元的收入,并且為本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近40個。黃甲鎮向陽村流轉村民閑置土地40余畝,投資入股打造木耳產業園,實行“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年均銷售木耳收入1.2億元以上,利潤可達3000萬元,以小木耳撬動大產業。截至目前,全市共引進“三變”改革主體數量350個,建設強村項目361個。
盤活土地資源。土地可以說是農村最大的資源,也是最根本的資產。我市以高效利用現有土地為重點,做活土地流轉文章,將土地資源變資產,提高群眾收益,壯大村集體經濟。雙龍村對瓜子廠等3處長期閑置的廢舊廠房進行平整,釋放集體建設用地4098平方米,解決了村企落戶場地問題,同時將村集體建設用地作價150萬元入股村辦集體企業,開創了桐城市集體建設用地“入股”利用的先河。全市村集體及農戶入股到“三變”項目中的土地、水面等資源面積達26.5586萬畝,實現村集體和農戶收益8000多萬元。
盤活有效資金。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各地把各級財政投入農村的發展扶持類資金及社會資金、金融資本作為村集體的股金,集中投入經營主體,形成股權,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形成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雙龍村爭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00萬元購置設備、興建廠房,通過村民參股、經營權人帶資完成啟動資金籌措,最終形成集體經濟組織占股60%、村民參股25%、經營權人占股15%的股份制現代化村企,每年村民分紅約30萬元,增加村集體增收入約50萬元,實現農民增收有保障、可持續。截至目前,全市村集體及農戶入股到“三變”項目中的機器等其他資產折價6528.18萬元、資金5913.36萬元,實現村集體和農戶收益746.49萬元。(程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