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久了會不會引發肺炎?專家解答→
時間:2023-01-0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今天(2023年1月3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中醫藥局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出席發布會,介紹中醫藥醫療救治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提問。
圖為發布會主席臺。中國網 楊佳 攝
中醫藥防疫中的3個作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介紹,經過三年疫情防控,我們形成了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中國方案,中醫藥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患者可以分層干預。當前,流感、感冒、新冠交織在一起,對于患者,可以選擇對癥使用的中藥,居家進行治療,減輕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擠兌風險和壓力。
第二,可以發揮中醫藥在治療中的獨特優勢,對于輕型、普通型患者可以以中醫藥為主導,重型、危重型可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于輕型、普通型患者,中醫藥進行治療可以縮短病毒清除時間、縮短住院時間,緩解臨床癥狀。對于有可能轉重的患者,及早進行中醫藥的干預治療,可以降低轉重率。對于重型、危重型的患者,可以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阻斷或減緩重癥向危重癥的發展,促進重癥向輕癥的轉變,減少病亡率。對于上述的療效,在去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專家評估會報告里給予了充分肯定。
第三,在康復中的作用。很多患者都有親身體會,核酸轉陰以后還有咳嗽、乏力、出汗等癥狀,中醫藥可以對癥治療,發揮整體調節作用。
如何區分風寒還是風熱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介紹,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樣的疾病來看,中醫稱為“疫病”,通俗的話來說,它就是傳染性很強的外感病,既然是外感病,不管它是風寒的誘因還是風熱的誘因,出現臨床癥狀大部分都表現出發燒、怕冷、乏力、咽喉疼痛等等這些癥狀。首先,不管是風寒、風熱引起的臨床不適,我們運用具有解表功能、治療感冒的藥物治療都是有效的。當然,如果有專業醫生從中醫理論進一步區分開風寒風熱進行治療,可能療效會更為迅速一點。
從臨床來看,什么樣情況下是風寒,什么情況下是風熱,臨床出現發燒、很怕冷,老想穿一些厚的衣服,肌肉比較酸痛、咽干咽痛、乏力、鼻塞流涕,這樣的癥狀我們往往把它歸屬在風寒的誘因所導致的,這類疾病我們往往服用疏風解表這樣一些治療感冒的中成藥就夠了,比如在北京地區或者北方地區常用的感冒清熱顆粒,傳統的名方荊防顆粒、正柴胡飲顆粒等等,這些都可以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
如果有一部分人出現發燒,發燒很重,體溫可能到39度,這時候咽喉疼痛非常明顯,沒有怕冷的明顯感覺,只是感覺肌肉酸痛,不是冷的非要穿厚衣服、蓋厚被子,有乏力、咳嗽的情況下,從中醫的歸屬上,它可能是風熱誘因所導致的疾病。這時候我們要用一些疏風清熱或者化濕解表、清熱解毒這類的中成藥,國家中藥管理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干預指引》里面推薦的一些藥物,比如連花清瘟、金花清感、疏風解毒、宣肺敗毒、清肺排毒、熱炎寧、銀翹解毒顆粒、藍芩口服液、復方芩蘭口服液、痰熱清、雙黃連、抗病毒口服液等。
當然,從患者來講,如果有了這樣的癥狀不適的時候,選擇中藥的時候,選準了一種,這一種藥物按照說明書,或者咨詢一下專業醫師來進行服用就夠了,如果服用1-2天,癥狀沒有明顯緩解或者持續加重了,燒一直退不下來,沒有任何退燒的現象,還是希望及時到醫院、到醫療機構去就診。一些特殊人群、家里面或者人群里面一些重點的老年人,65歲以上尤其是80歲以上的人群有慢性基礎病的,吃中成藥的時候一定要向專業醫師咨詢,在醫生的規范指導下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療效。
咳嗽本身不引起肺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介紹,咳嗽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所以咳嗽主要是來清理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新冠肺炎在后期主要是余邪未盡、正氣受傷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比如痰熱未清,肺陰受傷,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遺留咳嗽。像這種咳嗽往往有痰少、色白、質粘,或者伴有咽癢的癥狀。所以臨床治療也從這兩個角度著手,一方面是扶正,扶正就是養陰潤肺,另外就是祛邪,清熱化痰。有些中成藥效果還是不錯的,像急支糖漿、養陰清肺丸、杏貝止咳顆粒,這些中成藥在治療方面都有不錯的療效。
有記者問,咳嗽持續時間久或者咳嗽加重會不會引發肺炎,這可以明確地說,咳嗽本身不會引起肺炎,如果是肺炎的咳嗽,一定會有持續發熱、喘促,大量的黃粘痰,以及食欲的嚴重下降。如果出現肺炎咳嗽的癥狀,就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家里如果有老人、有小孩,他自己表述不清,出現了咳嗽,我們要看他的精神狀態,如果老年人精神委靡、食欲下降,小孩呼吸急促甚至口唇紫紺,這些都不是很好的情況,要及時送醫。
為什么南北方用不同的藥方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介紹,中醫藥在治療疾病和保障健康的過程中,非常強調“三因制宜”,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感染以后的癥狀,發燒,全身關節酸痛,喉嚨痛、咳嗽,這里就有寒熱之分。
東北地區、北方地區季節寒冷,所以表現出來的寒象特別重,頭痛、喉嚨痛、全身關節酸痛這些癥狀比較多,怕冷。南方地區從10月底、11月份開始,還是比較熱,這一波的時候溫度還是在28、30度以上,而且濕邪比較重,11月份那幾場大雨以后,濕熱之邪特別重。再加上南方人的習慣,比較喜歡吃健脾溫補的藥,所以他整個體質和環境因素就是濕熱比較重的。
我們在這幾年的治療過程中,南北地區的方案不一樣,北方這邊出現發熱、怕冷、身痛、沒有汗的比較多。南方地區高熱、喉嚨痛、咳嗽、有痰、大便不通的比較多。所以在治療方面分開來,按照中醫的群體辨證方案,來進行絕大多數患者的辨證。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