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王少球的“養牛經”
時間:2023-02-1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日,在呂亭鎮獅山家庭林場中的牛棚里,王少球正在給牛喂食秸稈,忙而幸福著。
今年56歲的王少球是呂亭鎮獅山村人,作為一名肢體殘疾人,他沒有意志消沉。結合當過獸醫的工作經歷,他2015年開始投身肉牛養殖業,目前已建成肉牛存欄量百余頭的養殖場,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牛倌”。養牛致富有什么訣竅?王少球認為,養牛要想成功,建議從2個方面著手節約成本:一要在飼料上省成本,二要在飼養技術不求人。
在節省飼料上,王少球是有妙招的。他家肉牛飼料的來源,一半是新鮮青草,一半是回收的稻草等農作物秸稈。王少球會算經濟賬:一頭牛一年消耗30噸干草,120頭牛一年就要銷耗3600噸干草。如果從市場上采購,每噸價格150元,僅此項支出就有40余萬元。在好友、種糧大戶徐文兵的牽線下,周邊種糧大戶共3000畝的稻田秸稈全部交由王少球處置,王少球僅花費人工組織收儲約10多萬元,就省下了20多萬元支出。王少秋說,和老徐等人合作,實現了種植戶、養殖戶和環境保護三贏。
凡是吃過王少球家牛肉的人,都說老王家的牛肉肉質更香更有嚼勁,每斤賣50多元都不嫌貴。這是因為王少球堅持發展生態立體養殖。獅山家庭林場四面環山,面積1000余畝,區域空間相對封閉。每年3月至10月,老王每天都把牛趕到林場中放養,這為老王又節省了一筆飼料支出,同時“運動”牛更美味,在價格上也賣得高。此外,他還種植了千畝油茶,牛糞成了有機肥料,因此增收7萬元。
王少球堅持自立更生,有空就前往別處參觀學習,更系統地掌握養牛技術,對于肉牛的常見病和繁育,他能輕松應對。他家養牛場從一開始的30多頭牛發展到目前存欄100多頭牛,全是靠自繁自育實現的。
按照慣例,農歷臘月是王少球家肉牛出欄的時節。2023年年初他家共宰殺30多頭牛,收入達35萬余元。由于養牛場規模逐年擴大,他不僅富了自己家,還帶動了周邊群眾共同富裕,他每年支付給務工村民的工資,就達20余萬元。
創業路上的王少球,找準了方向,發展信心更加堅定。他說,干好自己的事,盡力帶動鄉鄰,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鄭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