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質量發展大家談】之四
桐城發展的“非典型”解剖
時間:2023-03-1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桐城發展的“非典型”解剖
作者:陶渡庵
研究桐城經濟現象會發現:其早期的快速發展,源于民營經濟的活躍;桐城多年來,幾乎每年的市委“一號文件”,都聚焦于民營經濟,桐城綜合實力因此多年位居安徽縣域前列。桐城現象曾長期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將桐城譽為“安徽的溫州”,《新安晚報》還曾開辟專欄,引發了全省討論。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征程上,縣域經濟發展迎來嶄新的歷史機遇,呈現出萬馬奔騰、各顯其能的競相發展態勢。但也應看到,由于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等的差異,不同的縣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是不一樣的。就桐城而言,這些年來,縣域綜合實力排名已被“擠出”了全省縣域前十,徘徊于中等偏上位次。當前桐城正面臨著穿越“死亡之谷”、向上實現突破的關口,既面臨縣域經濟發展的共性問題,更需要解剖桐城自身的“非典型”困境。
首先,桐城產業曾經囿于“四小”格局,跨出一步才能天地寬。
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產業支撐有力。
從桐城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得益于老百姓強烈的市場意識,得益于民營企業家的“四千四萬”(踏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經千難萬險)創業激情。有位外地朋友曾經發自內心地感嘆:“桐城這座小城市,雖然是縣級市,但經濟活力相當不錯。第一次去桐城覺得走進了浙江義烏或溫州,家家是工廠,家家是公司,不得不佩服。”直到現在依然如此,小袋子、小刷子、小蓋子、小配件等“四小”產業,呈現鋪天蓋地之勢,人們稱贊桐城人創造了“兩頭在外,全靠腦袋”(資源在外、銷路在外)的獨特經濟模式。
但不得不說,桐城長期以來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大產業、大集群,僅以“四小”產業為主導,一定程度上能夠“富民”,還不足以支撐“強市”。這既與桐城礦產資源匱乏、生態環境保護“紅線”有關,也有政府部門長期以來機制僵化、引導不夠、服務不夠等原因,特別是曾經錯失了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的戰略機遇,也沒有抓好未來產業(或者說新興產業)的培育和壯大。相反,寧國的耐磨材料、橡膠配件等,天長的電子電器,無為的電線電纜,都順應了我國新一輪汽車產業、家電產業、新型基建的大發展,實現了升級換代,培育了專精特新,引進了龍頭企業,形成了產業鏈群,有力支撐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當然,“四小”產業并非一無是處,而是桐城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是桐城產業發展的“母元素”。對此,桐城近年來已經有了深刻認識,知恥而后勇,堅持走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之路,抓改造、抓升級、抓招引,加快了“智造名城”建設步伐,成效是明顯的。特別是實現了百億元以上大項目落地的“零突破”,成功躋身2021年省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縣(市)、制造業發展增速10快縣(市),榮獲首批省級創新型縣(市),這無疑極大地振奮了精神、增強了信心。
今后,桐城需要圍繞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弘揚“四千四萬”精神,在“小而特”“小而優”上持續用力,在“大而強”“大而專”上攻堅克難,打好“新智造”硬仗,鍛強產業鏈韌性。
其次,桐城經濟囿于“內生”特質,需要跳出桐城,與“龍頭”共舞。
將桐城與鄰近的廬江縣對比發現,在2000年之前,廬江縣主要經濟指標與桐城差距甚大。直到本世紀初,廬江啟動了廬南礦業帶開發,縣域經濟開始蓄勢、起飛。
2013年,桐廬兩地競爭形勢開始逆轉:廬江完成投資201.76億元,增長45.6%,全縣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23.32億元,增長15.2%。同期,桐城完成投資193.2億元,增長20.7%,實現財政總收入22.55億元,增長17.9%。桐城已被廬江趕超。
廬江之所以開始反超,一是廬南礦業帶的開發和廬南重化工業區的打造,漸漸進入收獲期,出現了一些稅收突破億元的企業,且呈現強勁擴張態勢;二是在省會合肥的有力帶動下,廬江經濟發展從2012年后出現“井噴”之勢,基本“一年上一個大臺階”,招商引資態勢迅猛,不僅大項目不斷、產業升級很快;而且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尤其是鄉村振興工作加快推進,農村文旅蓬勃發展、富有特色。
相反,桐城作為“零礦產”資源地區,既缺少稅收過億的龍頭企業,也很難接受省會合肥這個龍頭城市的輻射(基本被廬江舒城攔截而遞減),人力資源與資本還被合肥與安慶兩頭虹吸,始終表現為不緊不慢地“溫和型”增長。僅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例,合肥加大對廬江基礎設施的投入,徽州大道都修到了廬江縣;桐城自己咬緊牙關修建了羅湖大橋,試圖接通安慶,大橋和連接的公路都竣工幾年了,安慶那邊至今還沒有動工的跡象。
再次,桐城發展囿于“腹地”狹小,需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金字招牌”。
2010年之前,桐城與周邊縣(市、區)相比,主要經濟指標占據較大優勢。周邊無形中成為桐城的經濟腹地。但隨著周邊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發展龍頭的轉換,桐城經濟腹地逐漸縮小,被“擠壓”在合安沿線桐城段的窄小空間內,失去了曾經可以“坐大”平臺的機遇。
歷史地看,這種被“擠壓”現象多次出現,經濟文化本為一體的樅陽縣從桐城分出,讓桐城失去了優良的沿江岸線資源。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楊橋鎮及其周邊從桐城劃入安慶,桐城失去了沿江經濟重鎮;本世紀初,羅嶺鎮又從桐城劃出,桐城失去了黃梅戲之鄉和小龍山景區。特別是原屬桐城內湖的菜子湖(含作為一體的嬉子湖、白兔湖),居然分屬兩個地級市、三個縣級行政區。
相反,解放初,原為兩個縣級行政區的廬江,重新整合為一個縣;原分為四個縣級行政區的無為縣,也重新整合為一個縣。而且,周邊縣多年來基本保持了行政區劃的大致穩定,尤其是桃花鎮作為肥西縣的經濟重鎮,也是合肥國家級開發區所在地,已經與合肥城區融為一體,但始終沒有劃入合肥城區。
面對發展空間被不斷“擠壓”的困境,我們當然不能無所作為,甚至坐而待斃。我們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等20余項“金色名片”,需要十分珍惜并充分利用好這些“金字招牌”,堅定信心,認真寫好“桐城”這篇大文章,努力做優“桐城文化圈”這個大平臺。
最后,桐城文化厚重不是包袱而是財富,需要大力弘揚桐城人文精神。
“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資源也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桐城因“桐城派”名聞遐邇,歷史名人眾多,當代也人才輩出。早在2007年,筆者曾于桐城市民論壇撰文建議:開發利用好桐城“人文資源富礦”,受到桐城各界的熱評,桐城官方也有積極回應,但由于行政主官更換頻繁,仍徘徊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甚至不要”,直到近幾年才真正得到重視,將打造“人文勝地”提到與“智造名城”并列的高度,修復了部分歷史名人故居,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推進了鄉邦文獻整理。桐城的人文環境因而有了較大變化,進一步增強了投資吸引力。
毋庸置疑,桐城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才剛剛起步,后面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去做。與此同時,要借開發利用桐城“人文資源富礦”之機,講好桐城故事,激發弘揚桐城“崇實、包容、創新、開放”的人文精神。要從各級領導班子做起,認真謀劃好發展藍圖,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干。要沖破皖西南板塊看不見的“北峽關”,不斷深化“一改兩為”,在體制機制和干部群眾思想觀念、作風建設上,全面對接合肥,全面對接長三角,擦亮“桐城”金字名片,鍛造桐城品牌,創造桐城速度,實現桐城高質量發展。
總而言之,站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跑道上,對比長三角和大灣區等發達地區,千億縣林立,千億鎮也不鮮見,安徽需要奮起直追,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桐城要努力“進十強、沖千億”,不僅要刀刃向內、勇于自我革命,繼續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也需要積極搶抓新機遇,著力解決好自身發展的“非典型”問題,從而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作者簡介:陶渡庵 ,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檔案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