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桐城:因地制宜創建“宜業工坊” 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3-06-2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央、省、市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我市因地制宜創建“宜業工坊”,支持鎮村產業經濟發展,促進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居民增收。
細化責任分工。我市出臺《桐城市創建鄉村振興“宜業工坊”實施方案》,將組織、財政、人社、鄉村振興等部門納入建設責任單位,明確責任分工。“宜業工坊”認定過程中,相關部門對工坊選址、建設規模、創建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給予指導與幫扶,并廣泛征求各部門意見建議,保證“宜業工坊”認定的合理性、有效性、長久性。
謀實創建模式。我市因地制宜,謀實“宜業工坊”創建的七種模式。利用“產業賦能”模式,探索“基地+農戶”,引導周邊農戶到基地務工增收;利用“商貿流通+”模式,通過商品流通和為商品流通提供服務,幫助農戶特別是低收入家庭銷售農副產品增收。利用“三產融合+”模式,通過農業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銷售等環節,利用閑置土地、住房等打造體驗服務,帶動農戶多渠道增收。截至目前,我市已認定首批30家“宜業工坊”,其中新建23家“宜業工坊”,7家由幫扶車間直接認定,實現了全市26個出列村“宜業工坊”全覆蓋;其中,“就業載體+”模式12家、“產業賦能+”模式8家、“三產融合+”模式6家、“家庭農場+”模式3家、“商貿流通+”模式1家,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茶葉加工、農副產品銷售、旅游業等多個行業。
完善長效機制。我市完善政策支持,在開展技能培訓、選定實訓基地時,人社、鄉村振興等部門優先對“宜業工坊”從業人員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從業者技能水平和經營者經營能力;鼓勵幫扶單位優先采購“宜業工坊”農副產品,幫助“宜業工坊”經營銷售各類產品;探索“宜業工坊”村包保管理模式,避免因村兩委換屆、村干部調整等因素影響工坊的建設和運營,各村為“宜業工坊”提供場地、培訓、宣傳、招工等保障服務,保證工坊健康發展,發揮聯農帶農效應;人社部門每季度對全市“宜業工坊”的生產、經營、銷售、吸納脫貧勞動力等情況進行監測和綜合評估,建立監測臺賬,協調解決在原料供給、來料加工、產品銷售、人員不足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對確實無法持續運營的“宜業工坊”,實行動態進出。(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