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行動
精準發力“關鍵處” 共建“美麗宜居村”
時間:2023-07-06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民群眾健康,事關美麗中國建設。近年來,通過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群眾環境衛生觀念顯著提升,一批各具亮點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牽涉面廣、任務繁重,還需要綜合發力、久久為功,在整治效果的可持續性上花大力氣、下硬功夫。
在黨建引領上下功夫,確保責任“實”。要突出黨建引領,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積極探索“黨建+”模式,形成“黨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不斷提高農村“顏值”,擦亮鄉村振興底色,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鎮分工村領導和村黨總支書記要靠前指揮,村兩委干部要包保片區,村民組長要包保網格,黨員要包保到戶,建立“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鎮、責任到人”的治理模式,合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廣大黨員干部要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樹立帶頭行動的標桿,通過黨員帶動群眾,激發群眾主動擔當共建優美人居的主人翁。
在規劃引導上下功夫,確保實施“準”。各地要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指導、推動和支持各地抓緊編制好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合理規劃村莊類別,明確不同的規劃建設標準和要求。充分考慮農村差異性,實行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鼓勵地方探索創造。要把村莊道路、污水和垃圾處理、飲水安全工程等設施建設納入相關專項規劃,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從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環境臟亂差問題入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開展好村莊清潔行動。要用好用活鄉村資源,因地制宜建項目,促進農旅融合,做到集約利用資金與保持村落風貌并重,培育一批鄉村旅游發展重點村、示范村。
在治理機制上下功夫,確保效能“高”。各地要建立健全分類推進機制,根據村莊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找準整治發力點,實行“一村一策”,堅持“拆、整”并舉、“清、建”結合、“管、護”兼施,提升村莊面貌。要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共享”機制,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到群眾的心坎上。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制度化、常態化組織季度“看比評”活動,以評促干、獎優促劣,實現整體躍進??壮擎傋?021年起每村每季度推薦1個中心村莊作為“看比評”點位,每季度開展“看比評”,評比結果納入全鎮年度績效考核體系,有力促進了各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上爭先創優。
在破解難題上下功夫,確保“長久美”。要破解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的難題。農民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和受益者,參與度高,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快見效、能長效的關鍵。各地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色發展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意識、參與意愿和行動力,降低村莊整治與管護成本;要破解保障資金欠缺的難題。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補助資金,同時動員群眾籌資籌勞,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建立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資金保障與監督機制,確保村莊“長久美”;要破解長效管護難的問題。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引導村民從改善一家一戶、房前屋后的衛生環境入手,逐漸主動參與到鄉村公共區域的環境整治中來,推動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要發揮好村民理事會的作用,用好“積分制管理”“紅黑榜每月通報”等機制,深入開展“文明家庭”“美麗庭院”“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在群眾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態勢,共建“景美人更美”的和美鄉村。(作者系桐城市孔城鎮黨委副書記 魯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