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聚力“種好糧” 豐盈“大糧倉”
時間:2023-07-11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2022年金神鎮高標準農田單季稻機收現場。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我市上下牢記“國之大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立足市情農情,引導和服務農民群眾“多種糧、種好糧”,持續促進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把龍眠大地變成豐收的“大糧倉”。
提高復種指數,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我市通過恢復雙季稻種植、推廣水稻一種兩收即再生稻生產、利用冬閑田擴種等途徑,提高復種指數,2022年復種指數達到180。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以上,其中水稻種植總面積約75萬畝,早稻再生稻約6萬畝,玉米、豆類薯類和其他雜糧10萬余畝。今年,全市夏收小麥面積14.02萬畝,總產4.77萬噸,在田63.5萬余畝單季稻目前長勢喜人,全年糧食總產量可穩定在48萬噸。
落實惠農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市全面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政策、稻谷補貼政策、雙季稻再生稻補貼政策,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及時、足額、安全發放資金,提高農民種糧種積極性,2022年共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1.244億元;完善農業保險政策,2022年全面推行水稻完全成本保險,保險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總成本;創新金融支農機制,2022年底,全市各金融機構投放糧食生產主體貸款余額1.64億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糧食生產主體貸款難、融資擔保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加強種業發展,促進種業興農強市。我市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作物等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桐城已建設種質資源保護鑒定圃1處、繁殖基地2處,新收集保存農業種質資源42份;充分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平臺作用,搭建桐城與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技術人才聯系的橋梁,實施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依托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點圍繞種業行業關鍵技術開展課題研究;加強桐城水稻研究所建設,做好水稻新品種試驗和推廣。2022年,我市開展水稻、油菜、小麥新品種試驗22組,年試驗測試品種能力達到100個,實行主推品種發布制度,培育、引進、推廣應用水稻新品種5個。
聚焦“高標準”,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我市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年,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4萬畝,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9.87萬畝;持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推廣實現全覆蓋,2022年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042個等級,良種覆蓋率達100%,新技術應用達98.8%,科技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80%以上;持續開展“化肥零增長”行動,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1.2%,肥料利用率43%,實現化肥使用量連續負增長;以“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為平臺,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0%。
強化為農服務,促進糧食生產高效高質。我市加強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持續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繼續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制度,每位農技人員包保服務科技示范戶不低于5戶。包村聯戶農技人員在農情監測預警、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設備試驗推廣、糧食種管收關鍵技術集成應用上,適時深入生產一線,為農民群眾提供“不請自來”“隨叫隨到”技術指導服務。優質的為農服務,有效提高了糧食平均產量和產出。2022年,全市已建立優質專用水稻生產基地25.2萬畝,發展品牌糧食30萬畝,建立9個各具特點的水稻重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集成推廣綠防技術,總示范面積9萬畝,輻射推廣面積25萬畝以上,綠防技術防治面積585萬畝次,挽回糧、油、棉等損失13.4萬噸。我市還支持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聯網+農機作業”等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生產管護、存儲加工等全程科技服務,鼓勵他們牽頭建設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昔日的魚米之鄉——桐城,今日已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安徽省產糧大縣,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殊榮,2019、2020年入選安徽省農產品加工20強縣,2022年獲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高質高效試點縣。(劉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