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金神鎮:找準產業發展路子 鼓起村集體“錢袋子”
時間:2023-09-1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初秋時節,金神鎮萬新村第二個瓜蔞子種植基地正在整地中,面積約20畝,預計9月底種上瓜蔞苗。和萬新村一樣,該鎮其他各村也各揚所長、各顯其能,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
近年來,金神鎮立足實際,積極探索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新路徑,在培植特色產業、盤活閑置資源、加強村級“三資”管理上同步發力,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取得初步成效。
培植特色產業。該鎮各村立足村級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宜漁則漁、宜稻則稻、宜林則林,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強村級自我“造血”功能。塘橋村發揮坡地多的優勢,發展果蔬種植,引進外地能人發展預制菜產業和民宿項目,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探索“夯實農業、突破工業、發展服務業”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子,預計村集體每年可增收20萬余元。萬新村通過開發荒地,已建成一個40畝的瓜蔞種植基地,預計畝產250斤瓜蔞籽,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增收15萬元。
盤活閑置資源。該鎮各村通過入股、出租、村企聯辦等形式,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提高閑置校舍、糧站站房等閑置資產的利用效益,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開發“活水”。草原村盤活原草原小學校舍26間,興辦金神鎮養老院,目前在住老人20人,年收入租金約1萬元;盤活閑置的糧站站房,改造為菌棒加工廠,每年可生產400萬棒菌棒,吸納周邊40余名勞動力就業,后續增加集體分紅收益,確保村集體年收入不低于20萬元。塘橋村盤活閑置的小學校舍,招商引資,建成預制菜加工廠。楊公村在閑置小學校舍建起塑料拉鏈廠,年房租收入2.3萬元。截至目前,該鎮共盤活閑置校舍21處,各村每年共增收約30萬元。
強化“三資”管理。該鎮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集體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以之為主要增收途徑,讓村集體獲得入股分紅收益。結合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新增農用地,交由村組集體統一支配使用,收益歸村組集體所有,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健全落實村級“三資”管理制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制度,規范村集體經濟收支管理,確保村級“三資”保值增值、收益用之于民。 (張秀 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