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倡導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
大關鎮:本土優秀文化為鄉村“和美”鑄魂賦能
時間:2023-09-1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今年以來,大關鎮充分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倡樹時代新風,啟智潤心鑄魂,凝心聚力干事,共建共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增強鄉村的顏值和氣質。
善用文化資源,筑牢“和美”之魂。該鎮深入挖掘桐城歌、獅子燈、胡琴書等本土優秀文化資源,融入基層治理;收集石磨、門檻石等老物件,塑造一批文化景觀,用本土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培根鑄魂,提升村容村貌內在美。小關村虎頭組將“下馬石”故事寫入“文化墻”,傳承紅色基因;胡埠村利用村民文化廣場、小關村地灣組和何畈村小元組利用休閑亭,將村規民約、農耕文化等內容融入“鄉村景觀”,建成村民家門口的“活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群眾自覺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提升文化服務,“潤心”厚植“和美”。該鎮聚焦新時代“大關故事”,開展“鄉遇大關”“鄉村春晚”“送戲進萬村”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文體活動,藝術化宣講黨的惠民政策、文明新風等,建設文明鄉風,富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發利用非遺文化,推出農文旅創意產品,目前,《大關水碗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旵沖麒麟燈》《桐城烙畫》《大關孟河茶干技藝》《米香型白酒傳統釀造技藝(桐城老酒釀造技藝)》入選桐城市第六批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本土民歌”文化服務進基層活動,邀請國家級非遺文化桐城歌傳承人查月華現場傳唱桐城歌,整理、傳承帶有大關地域文化特色的說古書、十番鑼鼓等非遺文化,打造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新亮點。
倡樹時代新風,鄉賢帶動“和美”。該鎮聚焦鄉賢群體,激發群眾見賢思齊的“內生動力”。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建立健全“黨員+群眾”共謀、共建機制,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行動,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1+N”(即每名黨員負責聯帶若干農戶)形式帶動村民潔凈庭院、村莊,推動村容村貌增顏值,形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格。以鄉情為紐帶,引導鄉賢能人等群體發揮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獻力家鄉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卅鋪村龍塘組在外能人史國友、高齊出資10萬元興修當家塘,青龍村小圩組鄉賢江林發捐贈太陽能路燈70盞點亮家鄉路,甑山村孫莊組鄉賢倪晉祥、倪申元出資1.2萬元硬化村組道路……各顯其能的鄉賢能人,為共建共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揮了“標桿引領”作用。 (張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