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找差距 對標謀發展
借鑒滬蘇浙經驗 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3-09-26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滬蘇浙三省市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三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開啟了地區跳躍式發展的新篇章。滬蘇浙地區干部群眾思想活、觀念新;經濟發展勢頭猛、實力強;城市建設和園區建設起點高、手筆大。這些超前的發展理念、創新的工作思路為全國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今后的發展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以對標滬蘇浙、找差距謀發展為方向開展工作,為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高站位前瞻性思維謀篇布局,堅持以寬眼界提升發展境界。滬蘇浙堅持跳出一域謀全局,以前瞻性的思維謀篇布局,在服務全國中發展自身。要學習滬蘇浙登高望遠、引領時代的大思路,把桐城發展放在黨中央對安徽的戰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思考謀劃。要學習滬蘇浙爭先進位、勵精圖治的大氣魄,破除“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敢同先進比高下、敢同自己過不去,以更高標準干在實處,努力爭取走在前列。
(二)思想解放海納百川,堅持以開放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滬蘇浙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直面問題中解決問題,干成了一些我們過去不敢想或者認為干不成的事情。要學習滬蘇浙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大手筆,破除“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守舊觀念,識勢、順勢、借勢,在改革創新中實現新的躍升。滬蘇浙堅持向海圖強、鏈通全球,既大膽走出去,也積極引進來,既成就了別人,也壯大了自己。要學習滬蘇浙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大作為,既充分發揮“沿江達海”的獨特優勢,做好“向海而興、借船出海”開放文章,也擁有像大海一樣的包容心態,為各類市場主體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三)樹牢宗旨意識,堅持以人民至上情懷繪就百姓安居樂業幸福新畫卷。滬蘇浙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處處傳遞著可感可及的民生溫度。要學習滬蘇浙堅持人民至上、推動共同富裕的大擔當,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經濟發展的“上升指數”和群眾的“幸福指數”。
桐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自然要素保障和規劃服務支撐的重要部門,拉高標桿找差距,跳出桐城看自己,對照全省系統和長三角區域系統找不足,找定位,全面對標滬蘇浙和周邊先發地區的做法,以不甘落后的拼勁,腳踏實地的干勁,拼命往前趕,把既定目標堅決落到實處。努力實現全系統各項工作進入全省系統第一方陣,安慶市爭上游。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在優化空間格局上提升新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扎實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堅持全市“一盤棋”謀劃,推動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聯通化,全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形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張圖,真正做到“土地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全面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繼續推深做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在2023年6月底前形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成果、2023年7月啟動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配合相關單位做好各部門承擔的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編制,督促有關單位在2023年6月底前編制完成涉及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市政基礎公共設施、公共安全類等專項規劃。根據桐城市村莊規劃三年行動工作方案,高標準完成82個村莊規劃編制,堅持“村要自然、鎮當城建”理念,配合相關部門深入推進小城鎮規劃建設和農民建房三年專項行動。啟動城鎮開發邊界內的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完成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片區控規、龍眠河“一河兩岸”整治規劃。嚴把“規劃審查”“規劃調整”“竣工驗收”三大關口,切實加強城市規劃管理,不斷強化規劃管控體系建設,完成城市重點交通干道新建、改造規劃,進一步提振城市發展能級。
二是抓穩要素保障,在助力經濟發展上達到新強度。在守住耕地和生態底線的前提下,吃干榨盡政策紅利,嚴格落實先行用地、臨時用地、以承諾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等相關政策,扎實推進資源要素保障,推行“用地清單制”,讓“拿地即開工”成為常態,不斷提升建設用地審批質效,對重點項目用地指標“應保盡保”。圍繞“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總體目標,綜合考慮土地儲備開發潛力,根據土地市場趨勢,編制完成《年度用地、供地、收儲計劃》,合理確定規模,統籌安排供應結構布局時序,堅持有保有壓,重點保障重點工程、民生工程用地需求,科學安排國有建設用地供應,加大商住用地推介、提高工業用地審批效率。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牽引作用,持續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和工業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堅行動,促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開發利用。持續深化“標準地”改革,力爭經開區新批工業用地全部以“標準地”方式出讓,促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開發利用。樹立綠色礦山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對生產在建礦山的監督管理,加大砂石保供力度,做好青草劉崖礦區、范崗虎山咀建筑用花崗巖礦出讓工作,保障全市及周邊地區砂石料市場供應,統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推進礦產資源利用與管理方式轉變。
三是加強資源管理,在堅守保護紅線上展現新力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認識耕地保護、以更實的工作舉措狠抓耕地保護,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進一步加大嚴禁“耕地非糧化”、嚴控“耕地非農化”和落實耕地“進出平衡”政策宣傳。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在“三區三線”劃定基礎上,帶位置分解下達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進一步完善出臺耕地保護考核和激勵政策,逐級簽訂《自然資源和規劃保護目標責任書》,全面壓實各鎮街黨委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堅決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設項目國家和省統籌補充耕地辦法,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剛性約束,持續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抓緊實施一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堅持精準供地、按需供地,切實解決發展用地需求,全年計劃實施新增耕地項目2000畝、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000畝,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000畝,找回流失耕地2000畝。積極謀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全面推進范崗鎮高黃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寫好優化空間布局、盤活存量資源、強化全域秀美三篇文章,奮力推進高黃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迭代升級,勇當共同富裕新崛起典范。
四是聚焦民心所向,在踐行為民服務中增添新溫度。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用地和規劃許可“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全面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改革,有效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展不動產登記提升行動,持之以恒推進“最多跑一次”和“數字化改革”,不斷提高不動產登記的便利度和辦事群眾的滿意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持續鞏固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常態化開展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緊盯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為重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力做好全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國土生態修復工作,努力提升測繪應急技術服務,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法做好信訪維穩工作,持續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五是鞏固學習成效,在推進黨風廉政上挖掘新深度。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全力抓好黨建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和基層黨支部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督促機關各科室、各基層管理中心(所)切實擔負起“兩個責任”,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以及省委6個方面30條具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新春第一會精神,以強化隊伍建設、轉變工作作風為切入點,深化“一改兩為”,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突出問題。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加大監督執紀力度,強化內部相互監督,通過常態化開展廉政提醒,為廣大干部職工敲響警鐘,把履職風險和廉政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著力營造政治上的“綠水青山”,為桐城“沖千億、進十強”、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的目標積極貢獻資規力量。(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吳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