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經局:多措并舉 多鏈融合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3-11-0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市科經局牢固樹立工業立市強市不動搖,錨定“進十強、沖千億”目標,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探索多鏈融合發展模式,多措并舉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
明確發展定位,做強“產業鏈”
突出規劃引領。依托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編制制造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對“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引導有限資源更大力度向重點產業集中,推動重點產業加快發展壯大,現已形成綠色包裝、智能汽車零部件、光伏新材料、醫工醫藥健康等產業發展體系,推深做實產業“鏈長制”,著力育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力爭打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光伏新材料、醫工醫藥三個先進產業集群。
推動項目建設。一方面,建立技改項目包保機制,加速制刷制蓋、塑料包裝、羽絨家紡等傳統產業提質擴能,鼓勵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等“零增地”技改,拓展“轉型升級”新賽道、新領域。今年,摸排實施工業投資項目261個,計劃總投資996.3億元,已入庫工業項目192個,總投資556億元。另一方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重點圍繞“兩新一同(醫)”著力強鏈補鏈,實行市級領導聯系億元工業項目制度,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全力推動國軒二期、太陽能新能源產業基地、合眾汽車零部件、中環20GW高效太陽能電池等重點項目建設,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提升產業層次,融通“創新鏈”
加強數字賦能。深化與省“羚羊”平臺等合作,聚焦重點產業,引導企業加大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態數字化改造力度,針對性開發共性及個性場景應用,打造樣本企業,加快全行業“看樣學樣”。目前已完成65家企業診斷,35家企業基本改造完成;建成省級智能工廠1家,省級數字化車間14家,安慶市級智能工廠9家,數字化車間25家,省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各1家,工業互聯網場景應用3家。
堅持協同創新。學習借鑒浙江新昌經驗,走“科創+產業”路子,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采取“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開展重點領域產學研用補短板產品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梳理產業鏈核心技術需求清單。目前建有1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安徽工業精品”10件,研發省首臺套重大裝備12個、首批次新材料1件,省級新產品85個。
壯大產業規模,優化“服務鏈”
強化“培大育強”。制定百億元級工業企業、億元稅收工業企業培育計劃,開展領軍核心骨干企業評價,強化跟蹤問效、重點扶持。現有規上工業企業455家,先后躋身全省民營經濟考核一類縣、“安徽省制造業發展綜合十強縣(市)、增速10快縣(市)”,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安慶龍頭、全省第一方陣。建立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深耕細分市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4家、國家綠色工廠1家、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2家、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4家。
完善服務機制。推動貫通供給和產業需求,連續舉辦七屆中國桐城綠色包裝展覽會,搭建中國?桐城綠色包裝產業發展論壇、安徽?桐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論壇等產需對接平臺,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圍繞產業鏈完善政策鏈,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桐城市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舉措十二條》等一系列政策,全面落實各項紓困惠企政策,積極推廣“設備購置貸”、“專精特新貸”、“畝均英雄貸”,創新“轉型升級貸”,緩解融資需求,近三年爭取省級及以上獎補資金超5千萬元。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探索施行差異化政策,強化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牽引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該局將立足目標,對標滬蘇浙,以產業為引領、企業為主體、項目為關鍵,在轉型升級和鏈式集群上再突破,做好創新鏈、價值鏈、人才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文章,為桐城早日進入“進十強 沖千億”貢獻力量。(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