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構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網
——關于桐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調研
時間:2023-11-1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隨著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最新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達8400萬人。桐城新就業形態近年來也得到快速發展,在穩就業、穩增長和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事關群眾福祉,市總工會就此開展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和工作建議匯總如下:
一、新就業形態用工特點
新就業形態用工與傳統勞動用工相比,呈現新的特點:
(一)勞動用工靈活化。新就業形態用工具有關系復雜、流動性大等特點。在新就業形態下,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多以完成特定事項為目的,形成臨時性、短期性、松散性合作關系,有時一名勞動者可以為多家新業態企業服務。
(二)勞動薪酬去工資化。區別于傳統用工的每月固定的薪酬發放,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獲得的經濟收入是以履行合作協議的形式來實現,收入具有不確定性,與個人勞動時間付出、季節、地域、網絡平臺傳播度以及受眾量等因素關聯程度高。
(三)勞動方式多樣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工作地點等,勞動場所可以無形化,也可以在不同區域發生,勞動提供地、服務接受地、勞動收入獲得地往往分布于不同地區。從業者工作時可以僅用電腦,甚至是通過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勞務給付的整個環節。
二、桐城市新就業形態發展及企業用工現狀
(一)我市新業態企業類別
我市快遞行業共有12個品牌快遞,6家公司、9家分支機構。其中3家規上企業(中通、圓通、百勝極兔)。外賣送餐有桐城吉食速餐飲服務公司(美團)。物流企業有4家。新業態企業共有職工2980名。
(二)從業人員結構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男性約占94%,女性占6%左右;從年齡結構上來看,28至50歲青壯年勞動力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的主力軍,占比90%;從學歷層次上來看,勞動者學歷普遍較低;從行業分布和入職門檻來看,我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以網絡外賣小哥、快遞、貨車司機等為主,對就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不高,準入門檻低,就業人群主要為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等就業群體。
(三)從業人員工資待遇情況
我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月平均工資主要集中在3000至8000元區間,均高于我市最低工資標準1870元。從薪酬發放方式來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資發放以銀行卡為主,個別企業通過支付寶和微信發放。
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面臨的問題
(一)勞動關系認定有難度。調研中,一名送餐員談論他的日常工作時說,平臺與他之間沒有嚴密的管理關系,日常工作時間和工作量由他個人決定,收入依據以接單多少結算,而且他可以與多個平臺建立關系,很難界定用工性質。對“工資事實”認定重要性不了解,認為只要薪水能正常發,不管是按日、按周還是按月,發放形式以銀行打卡還是微信、支付寶都行,這就導致勞動部門在確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時缺乏有力證據。
(二)社會保險參保率低。一方面,有不少從業者認為工資收入本身就不高,還要扣除個人應繳的保險部分,到手的工資就更少了,所以不愿參保;個別參保的也可能由于收入不穩定、工作單位變動大而中斷參保。另一方面,不少從業者對社會保險政策知之甚少,參保意識不強,少數新業態企業刻意躲避履行社保繳納義務,不愿為從業者繳納保費。
(三)職工“受傷”維權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多從事戶外工作,如快遞員、送餐員在工作途中存在較大交通事故風險,但因勞動關系難認定,國家職業損害保障制度有待完善,造成從業者不能參與工傷保險,有些新業態企業只能為他們購買人身意外險,保障水平較低,因而從業者受到傷害時,難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平臺企業管理不規范。國家層面對平臺企業進入退出、訂單安排、計件單價、抽成比例、薪酬構成及支付、勞動定額、獎懲等直接涉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規章制度,目前尚不完善。調研中,一位從業者訴苦:一天下來,有時投訴扣費就占工資的三分之一,平臺企業不核實顧客投訴合理不合理,有投訴就扣費。
四、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對策與建議
從長遠來看,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需要國家從就業、社保、勞動安全等一系列勞動標準方面作出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就目前桐城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調研組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度重視,支持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
自由靈活的新就業形態是未來就業市場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著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負責、社會參與的良好態勢,共同促進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著力健全新就業形態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創新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機制和模式,不斷提高新就業形態就業質量,增強勞動者獲得感,實現高質量就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
(二)部門聯動,防范新業態經濟領域的風險。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桐城市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新業態經濟發展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排查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及時發布預警報告,對風險隱患做到早預警、早介入、早化解;二是建立完善人社、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協作配合,形成以源頭預防為基礎、立案查處為手段、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為目標的執法局面;三是加強和規范行業管理。行業主管部門要把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會同有關部門切實保障好勞動者在勞動報酬、職業培訓、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休息休假等各方面的基本權益;鼓勵和引導新業態企業建立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規范行業管理,統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標準。
(三)積極作為,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網 ”。
一是指導新業態企業規范用工行為,能以勞動關系規范的用工關系,指導企業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不能以勞動關系規范的勞動用工,要求企業與勞動者簽訂用工協議,在協議中必須明確有關勞動安全、健康、社會保險、勞動標準等方面的條款;二是鼓勵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探索以網絡平臺為單位,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到工傷保險之中,加快建設“網上社保”,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參保提供便利;三是分類處理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的舉報投訴,對于可以協調相關部門解決的問題,主動與相關職能部門作好銜接,對于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深入細致做好從業者的思想工作,并積極引導其依法申訴、依法維權。
(四)發揮工會職能,當好職工的“娘家人”。
一是將新就業形態群體及時納入到工會組織中來,深入開展“兩新”組織、小微企業集中建會行動,按照“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帶動一批”的原則,做好全市貨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絡主播等重點群體加入工會工作。二是提供暖心服務,各級工會要開展送工作崗位,促就業創業;送技能培訓,促素質提升;送溫暖關愛,幫助紓困解難;送健康體檢,保障身心健康;建工會驛站,提供便利服務等工作,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多暖心服務。三是開設法律援助窗口,由專業律師團隊坐班,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詢,開展普法宣傳,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依法維權開辟綠色通道,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四是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技能競賽,選樹行業典型,提升他們的成就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王昌林 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