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節約集約利用自然資源 空間蝶變促發展顯成效
時間:2023-11-2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生態發展,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創建“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為契機,立足市情,不斷創新自然資源利用方式,探索了一條“控增量、盤存量、優結構、提效益”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之路,推動了桐城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注重規劃引領,倒逼城鎮集約發展。圍繞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發展目標,進一步細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構建“一主一副、點軸聯動”市域城鎮發展新格局;同時通過科學劃定專業園區或綜合性園區,引導項目分類準入,打造產業集聚發展平臺,以此帶動產業升級和聚集發展。現已形成綠色包裝、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羽絨家紡、健康防護用品等多個專業園區。在產業集聚發展方面,全面升級打造桐城市青草安全健康防護用品智能制造產業園,用地面積約200畝,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容積率1.39,現已建成4棟標準化廠房。該產業園承載著桐城市發展智能產業園的夢想,提升了我市安全健康防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功實現從線性開發走向整體價值提升,從單一口罩生產基地走向醫療防護產業智能綜合體的轉型。建成桐城市雙新產業園2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項目,占地208畝,以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開發建設、統一管理,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工業區。該項目的建成,將推動我市承接高端產業轉移和引入創新人才,使我市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
堅持“畝均論英雄”,盤活閑置低效用地。采用政府扶持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用好已建、清理未用、盤活閑置”的思路,把盤活閑置低效工業用地作為“雙招雙引”、促進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先后依法收回位于桐城經開區的安徽匯源食飲料有限公司200畝、安徽中韓凈化設備公司的23.5畝、已破產的安徽百鑫再生資源公司的63.5畝土地,規范流轉沃特瑪雙創產業園的227.4畝土地,收購重組了白兔湖動力公司的167.2畝土地。安徽百世佳包裝公司是大關鎮龍頭企業、專業瓶蓋制造商,發展勢頭強勁。由于受場地制約,新項目遲遲不得上馬。屬地黨委政府積極牽線搭橋,促成原榮江包裝有限公司66畝場地整體流轉給百世佳公司。現百世佳公司智慧瓶蓋科技園的科研中心、智慧倉庫已改建到位,空地部分將建設2棟共6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全面啟動批而未供、閑置和低效工業土地全域治理攻堅行動,建立運行倒逼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出租、出讓閑置廠房和土地,激活存量土地,計劃到2024年,全市完成處置閑置和低效土地692宗、面積14532畝的任務。近年來,通過不斷努力,我市“畝均論英雄”改革成效初顯,規上企業畝均稅收達15.9萬元,榮獲省“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有力、成效明顯縣(市),成功入選“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聚焦“散亂污”問題整治,構建土地利用新格局。我市積極引導產業園區外“散亂污”整治搬遷改造企業進入產業園區或工業集聚區,并鼓勵租賃標準廠房。新渡鎮印花產業園規劃用地面積約200畝,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容積率≥1.3,道路綠化、消防、污水管網、排水、電力設施等統一規劃建設。現一期28000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已承接納入“搬遷入園一批”的企業15家,有效解決鎮小微企業用地難,發展受廠房限制的難題,推進包裝產業融合,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迭代升級,激活鄉村振興新的引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解決農村用地碎片化、無序化、低效化的有力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更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十三五”期間,我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6.8萬畝,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1.5萬畝,實施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新增耕地1.6萬畝。我們推進安徽省全域性土地綜合整治范崗鎮高黃村試點項目全面開工建設,該項目統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項目”三位一體建設,從居民安置點建設、土地整治工程、生態修復工程、道路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等六個方面著手,通過綜合整治可增加耕地676.62畝、節約建設用地349.71畝。同時結合該鎮北部山區及掛車河沿岸、牯牛背水庫景區,挖掘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和民宿經濟,打造“望山見水、鄉愁入夢”的新型鄉村,為進一步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帶動村民富起來、村莊美起來積累了桐城版的“高黃經驗”。
執法監察力度進一步強化,構建自然資源管理秩序。建立了各級黨政領導主抓自然資源管理的領導機制,扎實開展自然資源違法違規問題整改查處,明確各級部門在自然資源執法工作中的職責,著力構建自然資源執法共同責任,積極與城管、住建、紀檢監察、檢察院、法院等自然資源執法共同責任單位聯合執法,共同制止違法項目實施。依托自然資源執法動態巡查系統,將建設用地全程跟蹤管理納入常年自然資源執法動態巡查范圍,構建了良好的自然資源管理秩序。(陳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