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資源興產業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來自孔城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3-12-0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今年10月份,孔城鎮黨政辦、農組辦、鄉村振興辦、農經站等職能部門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調研組,深入轄區22個村(社區),采取查閱資料、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瓶頸問題等作了調查研究,同時結合外出觀摩學習體會,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孔城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孔城鎮位于桐城市東部,轄20個村、2個社區,人口8.1萬人,鎮域面積14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萬畝、林地近4萬畝、水域1萬余畝、工業用地1000畝。孔城鎮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稟賦優、勞動力豐富,主導產業為種植業。
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社區)1個、50萬元至100萬元的村(社區)16個、10萬元至50萬元的村(社區)4個。其中,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50萬元以上的17個、10萬元至50萬元的4個。因孔城鎮老街社區不納入桐城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情況統計,所以上述數據中未體現老街社區數據。
各村(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有8類:
一是物業出租收入。主要是盤活村級集體閑置的辦公用房、門店、校舍等設施,出租給有實力的家庭農場、經濟能人等,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這也是村級集體經濟最穩定的收入來源。二是服務性收入。主要是村內土地流轉的服務費、鎮重點工程的服務經費,這也是孔城鎮各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三是資源開發收入。對村級集體未承包到戶的連片土地、林地、荒地、水面等資源,通過集中開發或者公開招投標等方式,發展特色產業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四是扶持資金托管分紅收入。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各類扶持資金托管到實力企業,與經營主體簽訂合作協議,每年向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一定的分紅。五是項目資金收入。有條件的村千方百計爭取上級農業和農村建設項目政策支持,在實現項目建設的基礎上,成功運營項目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六是政府臨時性政策項目收入。如新增耕地、農民宅基地復墾、建設項目征地所得的村提留等等,這也是村級集體經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七是社會捐贈收入。有的村定期組織本村能人志士向其捐贈,還有就是年底向市直機關單位爭取項目工作經費,這也是各村的普遍做法。八是經營實體收入。有些村依托本地資源或區位優勢,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興辦村級實體企業,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建設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桐梓村成立安徽桐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躍進村成立桐城市悅景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等承接項目獲得收益。集體經濟組織興辦企業模式在孔城鎮雖剛剛起步,但這是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
二、孔城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問題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首要問題。
一是缺乏項目啟動資金。部分村反映:村集體固定資源資產,如一些學校、山場等,因歷史原因,處于長期出租狀態,租金低,這削弱了村集體的原始資金積累。調研還發現,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剛性支出大,特別是村道路管護、人居環境整治以及各項創建工作,村級支出大增,導致村級集體資金積累不足,甚至負債,因缺乏啟動資金,而導致強村項目擱淺。二是扶持資金使用效益低、風險高。一些村將上級各類的扶持資金托管或入股企業,通過企業贏利分紅來獲取受益。一旦企業出現經營不善等問題,不僅分紅無保障,本金也面臨難收回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扶持資金“撒胡椒面”式投入到各村,部分村又不能真正實際利用之,鎮級也未能將資金整合,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說,資金問題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人才匱乏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核心問題。
一是缺少能人帶動。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農村青壯勞動力大批向城鎮轉移,農村主要是大齡老人、婦女和年幼孩童在家,緊缺懂農業、會經營、能管理的致富帶頭人參與集體經濟發展。二是農經干部隊伍力量薄弱。孔城鎮雖設置了農經站,但只配備了兩名干部,工作力量薄弱,難以對21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進行專業性指導。三是村兩委干部發展意識不夠。有些村黨總支書記思想上有顧慮,工作積極性不高,認為村級集體經濟底子薄、基礎差,沒資源、沒資金,心里無數、手上無招;有的村干部安于現狀,動力不足、信心不強,甚至認為發展成功了“成果是集體的”,發展失敗了“會遭埋怨、要擔責”,“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對送上門的好項目都畏首畏尾。
(三)土地要素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瓶頸問題。
一是政策法規制約。近些年,各村由于迫切完成土地增減掛、新增耕地項目的任務,農村建設用地大量減少。隨著新的土地管理法規政策的出臺,農村土地使用審批更加嚴格,土地性質確定后更改難度變大。因此,村集體難以發展工業型項目或設施類農業,如南口村的蔬菜大棚因土地性質問題,大棚建設歷經一波三折,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二是土地碎片化嚴重。孔城鎮大部分村未實施小田改大田項目,土地零散雜亂、浪費現象嚴重,制約農業機械化耕作、大托管服務,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四)機制缺失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新問題。
一是監督存在缺位。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到村項目建成后,經營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不高,沒有發揮最大效益,如姜范圩村的扶貧車間閑置的時間比較長,效益不明顯。還有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范,承包周期長、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流失。二是容錯糾錯機制缺乏。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先行先試過程中出現失誤和錯誤的問題時,對村兩委干部普遍存在處分與問責的現象,嚴重挫傷了村兩委干部改革創新、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造成大家只愿“照貓畫虎”,不愿開拓思路、設法創收。三是正向激勵機制不健全。雖然有文件明確規定:對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增收部分,不超過50%可用于村干部獎勵,但在具體實施中沒有很好落實(先決條件很多,符合條件的村少),影響村兩委干部爭先創優的積極性。
三、孔城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下一步關鍵舉措
(一)加強組織領導。
思想不統一,發展就沒質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強化組織領導,堅持多措并舉、聯動發力。一要統一思想。針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部分村兩委干部發展意識不強的現狀,鎮黨委政府要認真研究謀劃,幫助找準問題,拿出切實舉措,引導基層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解決畏難情緒。二要選優配強村級發展帶頭人。注重從致富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中選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頭雁”。同時,把本村有頭腦、有眼光的外地務工人請回來,選進村兩委班子,用他們的先進理念,影響和帶領群眾致富強村。三要加大扶持力度,減輕村級集體經濟負擔。嚴格界定村級事權和責權,在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面應由政府承擔的,不轉嫁到村,或可由村級提供有償服務,由政府買單;對村級應分擔的事項,要及時、足額安排好工作經費,不應拖欠、擠壓。四要加強能力培訓。一方面請專家教授對鎮村干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開展項目策劃、發展運營等方面的專業培訓,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外出學習先進經驗,促進鎮村干部相互學習,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思路,為創新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奠定基礎。
(二)創新模式發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創新發展思路。一是最大限度發揮村集體“三資”的效益。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切實把村里的撂荒地、新增耕地管起來、用起來,實施土地平整及“小田改大田”項目,破解耕地碎片化、機械耕作不便等問題;做好土地資源流轉,以大托管服務模式來壯大村集體經濟。要依法整治前期低價長期承包村集體“三資”合同,依法打擊侵占、欠繳村級集體資產資源的行為,保障村級集體“三資”保值增值。二是建立“村村聯合”機制。為解決融資難,支持和鼓勵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產業相近的村聯合起來,整合上級各類扶持資金,集中投入,集中使用預留土地,統一選址規劃、統一經營運行、統一受益分配,組建新的經營主體,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和集約發展。三是發展特色產業。孔城是農業大鎮,要依托資源優勢,圍繞“一村一品”,在農、林、牧、漁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上謀項目、找出路。像南口的西瓜、古井的金絲皇菊、姜范圩的蓮藕荷花、清水塘的稻蝦共養、躍進的苗木等,這些農業項目都已經有了一些知名度和產業基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要想辦法擴大規模,在深加工上做文章,補鏈條、興業態、增效益。中心社區、桐梓村民俗文化濃厚、田園風光優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挖掘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農家樂、采摘園、農耕體驗、休閑農莊等鄉村旅游項目,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全力構建“一村一品”新發展格局。四是創辦各類經營實體。大力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合作社和興辦企業,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建設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三)完善工作機制。
有效的工作機制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一是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納入村(社區)干部考核內容,將村干部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真正“掛鉤”,考核結果充分運用到評先評優、選拔任用等工作中,激發村兩委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二是建立末位問責機制。發揮反向倒逼作用,完善村級集體經濟年度考核辦法,實行“發展退位、干部讓位”,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力的黨組織書記進行調整,倒逼村級干部增強發展意識,同時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落實好“三個區分開來”,保護村級干部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的主動性、創造性。三是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度,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狀況在陽光下運行,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大對鎮村干部“三資”管理、經濟政策法規等方面的能力培訓,完善土地發包、合同簽訂等程序和手續,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確保利益分配公平公正。 (作者系孔城鎮黨委書記 洪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