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桐城:創“幸福河湖” 增“人水和諧”
時間:2024-04-2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龍眠河城區段。
繼牯牛背水庫、江淮運河鱘魚段成功創建省級“幸福河湖”之后,龍眠河又成為安慶市唯一入選國家級“幸福河湖”的建設項目,并獲7000萬元中央財政資金補助,今年排定的2處省級“幸福河湖”創建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桐城上下正以“認準就干、干則必成”的干勁和韌勁,努力建設一批“河湖安瀾、生態健康、環境優美、文明彰顯、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
圖為龍眠河城區段。
創新管護體制,提升水環境。圍繞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目標,桐城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著力在問題整治上集中攻堅、在長效治理上持續探索。全市設置市級河長20名、鎮級河長112名、村級河長271名,建立了市、鎮、村河(湖)長體系;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劃界、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等工作,形成了總河長統籌、河長包河、成員單位聯治、社會共同參與的河湖管護機制。
圖為晨霧中的牯牛背水庫。
開展專項行動,保障水安全。桐城持續開展河湖“五清四亂”專項行動,有效清除“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管護方面的突出問題。2023年,全市開展了2次“河(湖)長+檢察長”聯合行動、10余次保障河湖安全聯合執法行動,查處影響防洪案2起、破壞水工程案1起;開展2次菜子湖、大沙河跨界聯合巡查,河道非法采砂現象基本杜絕;組織各有關鎮(街道)完成水利部2022年以來解譯的445個河湖遙感圖斑銷號工作。
圖為江淮運河鱘魚段。
實行綜合治理,優化水生態。桐城開展市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做好干流和各入河支流的水質達標工作;常態化開展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爭取到引江濟淮工程對嬉子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的生態補償資金1090萬元,分年份、分項目實施保護區生態補償工作,強化重點水域禁漁和水生態環境修復;完成《桐城市堤頂民房遷建規劃(2020-2035)》,針對11個鎮(街道)、9794戶堤頂民房問題,統籌推進、合理規劃、有序實施;鏟除歷史矮圩1處,實現河湖連通9處,釋放河湖空間5000萬立方米。
圖為春夏之交的嬉子湖濕地。
挖掘特色資源,繁榮水文化。桐城把創建“幸福河湖”與文化建設、改善民生、發展生態旅游結合起來,提升城市品質。挖掘桐城歷史文化資源,在龍眠河沿河走廊展示“桐城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放置著名人物雕塑、設立“名人治水故事”宣傳欄,宣傳展示桐城特色文化,將幸福河湖建成展示地方風土人情的節點、彰顯歷史文化的載體;在龍眠河城區段建設河長制主題公園,普及河湖長制及河湖管護知識,推動人人參與河湖生態保護。整理發掘國家級非遺“桐城歌”漁歌,采錄漁歌近500首,編輯出版《桐城漁歌記憶》,傳承弘揚漁歌文化。加強“親水”旅游設施建設,做精“以水興旅、以旅興水”文章,嬉子湖先后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文明彰顯、人水和諧的美好圖景正加速“變現”。 (徐霄 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