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桐城:堅持“三水統籌” 夯實發展保障
時間:2024-05-0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桐城市堅持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三水統籌”,強化項目實施,推進污染治理,守護綠水青山,著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兩手發力,防治水污染。桐城推進城鎮污水治理,編制城市污水整治“一張圖”,推進城市建成區污水管網的新建、修復、改造和雨污分流,逐步補齊污水收集處理的短板。投資3億余元新建污水處理“三廠三站”,除鱘魚鎮外,全市所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達70%。桐城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編制市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2020-2030),將全市劃分成9大污水處理系統分區,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統籌安排、有效銜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生活垃圾治理、廁所革命等控污治污措施,提升環境質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
堅持問題導向,修復水生態。桐城緊扣國考、省考斷面達標,以項目申報為抓手,統籌各項資金,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先后爭取到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8000萬元,對龍眠河及其支流小龍河、孔城河支流三八河進行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000多萬元,在全市40多個行政村開展污水治理,通過“大三格”集中式處理、尾水資源化利用或生態濕地凈化后達標排放;在“三廠三站”所在鎮區,通過新建污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擴大收水范圍,提高進水濃度,實現水生態提質增效。
堅持民生優先,守護水資源。桐城聚焦飲用水民生保障,在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牯牛背水庫和境主廟水庫,分別建設2座水質自動監測站,輔之以人工采樣,對水質實行嚴密監測;劃定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保護地8處,開展定期監測。在龍眠河、孔城河、掛車河、大沙河等主要河流分別設立監測點位,開展地表水水質監測預警,為河湖治理提供數據支撐。桐城還建立市、鎮、村河(湖)長體系,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劃界、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創建“幸福河湖”等工作,形成了總河長統籌、河長包河、成員單位聯治、社會共同參與的河湖管護機制,促進河湖水環境不斷改善。 (楊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