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榜樣】王義:精誠“老手藝” 煥新“老產業”
時間:2024-06-1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務工村民在采摘桑葉。
栽桑養蠶,是傳統技藝,也是傳統農業產業。大關鎮臺莊村養蠶人王義深耕蠶桑業,讓這一“老手藝”“老產業”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近日,筆者走進王義的養蠶基地,他正在傳授上簇采繭技術。“蠶的一生會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種形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蛹,別看它這么小,吐出的絲大約有1500米。”王義向筆者介紹道。
今年43歲的王義,在父輩的影響下,從小就熱愛養蠶,癡迷養蠶技術。2006年,在外務工的他決定回鄉創業,種桑養蠶。王義考察學習相關種養技術并不斷改進,每年能養兩季春蠶、兩季夏秋蠶,收獲的蠶繭主要銷往舒城等地的繅絲廠和自主品牌的蠶絲被制作。
精于工,匠于心。擇一事,終一生。王義的種桑養蠶之路一經開啟,他在傳承古法養蠶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制作出市場上少見的優等上繭棉。為提高蠶繭質量,王義學以致用,采取“無農藥化”桑樹種植,吃了無農藥殘留桑葉的“蠶寶寶”一個個健康圓潤,蠶絲色澤晶瑩,手感順滑。如今,王義每年培育的蠶繭量達3噸,產值逾16萬元,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就業,戶均增收4000元。
圖為王義家的現代化蠶室一角。
王義家的現代化蠶室,養殖空間大,通風好,蠶的繁育質量高。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模式,還吸引了周邊養蠶戶前來觀摩。養蠶初期,王義養蠶基地產出的蠶繭全部銷往外地繅絲廠,成本高,收入低。為提升養蠶效益,王義不斷拓寬產業鏈,2012年,引進蠶絲加工設備用,生產蠶絲被,2016年注冊“皖怡”品牌,先后成立了桐城市皖怡蠶桑種植有限公司、桐城市大關鎮皖怡家紡用品店。王義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駐廠指導培訓,加工蠶繭,選用上繭棉、手工制作蠶絲被。皖怡家紡用品店生產的蠶絲被蓬松輕柔、冬暖夏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目前,皖怡家紡用品店年收入20多萬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4個。
較之于畜禽養殖,栽桑養蠶“短、快、高”的效益優勢進一步凸顯。“蠶寶寶其實渾身是寶,蠶沙可做肥料,蠶蛻、蠶蛾能入藥,蠶蛹可制成風味佳肴。下一步,我將繼續拓寬桑蠶產業鏈,同時帶動更多有心人學習這門手藝,一起發展桑蠶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王義信心滿滿地說道。 (方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