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千萬工程”經驗 繪就鄉村“和美”畫卷
時間:2024-08-1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建設和美鄉村,是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更是推動孔城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役。它要求我們以發展為本,以生態為基,以改革創新為翼,深耕“鄉村建設優、特色產業強、社會治理善”三大領域,用好“千萬工程”經驗,繪就“村美、業興、人和”的發展畫卷。
對于當下孔城鎮來說,聚焦聚力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在以下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一是強化黨建賦能,找準做好“三農”工作的“基點”。各地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組織力和戰斗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要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就業創業等途徑,增進農民福祉,讓農民在和美鄉村建設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二是加強規劃引領,抓住彰顯“農村美”的“關鍵”。建設和美鄉村,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村莊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各地要堅持規劃先行,在啟動和美鄉村建設項目之前,抓實調查調研,充分了解鄉村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群眾需求,制定出符合鄉村發展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詳細規劃;要突出特色發展,借鑒浙江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的建設經驗,邀請高水平專家參與鄉村規劃設計,避免“千村一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發展品牌。三是堅守“三生”一體共進,找準農民共富的“突破口”。“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表明了不同地區的鄉村在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方面千差萬別,因此,和美鄉村建設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在生態、生產、生活三大領域通盤考量,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建設,探索出“三生一體、協同共進”的發展模式,讓農村的生態美起來、農業的生產效益高起來、農民的生活好起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縱觀近年來孔城鎮和美鄉村建設實踐,我們深切感受到:必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握其中的四大要義,即“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以組織機制為保障,一張藍圖繪到底;以生態建設為突破口,撬動鄉村振興循環;堅持統籌城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并付諸實踐。
孔城鎮南口村實施“搖錢樹”工程,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還帶動了林下經濟的興起,促成周邊116名群眾就地就業,村集體年增收約18萬元,初步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南口模式”表明,我們要創新鄉村產業發展思路,通過整合鎮村空間資源、挖掘生態價值,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業和品牌,下一步,孔城鎮將推進“黨建+”,強化科技賦能,優化聯農帶農機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土特產”品牌,實現鄉村產業興。
孔城鎮姜范圩村將蓮藕種植基地打造成水鄉特色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打卡,在發展鄉村游、生態游上小有突破。“姜范圩模式”充分彰顯了鄉村生態的獨特魅力。因此,我們要堅持“量體裁衣”定規劃,既看準當前優勢,又兼顧長遠發展,建設千姿百態的特色村落。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基礎上,依據各村產業特色、文化底蘊、生態資源和村容村貌,科學規劃、精心布局“鄉村美篇”。當前,我們要抓好農村“三大革命”,對村莊、農家庭院實施“小改造”,實現村莊風貌“精提升”,以“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為標準,使鄉村成為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地。下一步,孔城鎮將利用S231孔城段升級改造的契機,以交通大動脈為線,串起孔城鎮自然與人文景觀,構建一條集交通、景觀、文化于一體的特色示范帶。
在鄉村治理方面,孔城鎮將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興業兩大文章,正在深入挖掘傳統民俗文化精髓,探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我們將活化利用孔城老街的歷史文化、古建筑、名人故居等,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旅游體驗。同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打造高效便捷的村級服務和事務管理平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和美鄉村”成為鄉村精神文明的高地。
總之,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工程,我們要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凝心聚力、久久為功,抓實抓緊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重點項目,推動鄉村發展由“量變”轉向“質變”,讓鄉村和美的壯麗畫卷在廣袤的大地上熠熠生輝。 (作者系孔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