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青草鎮復興村:干群向“美”而行 共建和美家園
時間:2024-09-02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青草鎮復興村創新基層治理方式,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精心打造黃沖組人居環境整治樣板,并總結形成“黃沖經驗”,在全村推廣,激發和美鄉村建設后續動力。
黨群聯動,從“一片美”到“處處美”。復興村聚焦建強黨小組,開展“黨支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農戶”活動,由黨員包保到戶,建立微網格,在全村范圍內掀起人人參與共建共治熱潮。全村54名黨員,以黨小組為單位,按照“方便群眾、便于管理、規模適度、全面覆蓋、動態調整”的原則,每名黨員負責包保10戶,全村645戶村民都有專人聯系,“不漏一戶”;每個包戶黨員身兼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治安巡邏員、衛生監督員和便民服務員五項職責,發揮“人熟、地熟、村情民意熟”的優勢,與群眾“零距離”互動,將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融入“網格治理”,黨群凝心聚力,共同建設“和美復興”。
廣聚合力,從“一時美”到“持續美”。在“黃沖模式”里,該村將目光轉到了組內村民人人有份的低效林木處置上,流轉200多畝林地,獲得18萬元人居環境整治啟動資金,相當于戶均籌資5000元。目前,復興村已有11個村民組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通過村組集體資金、村民自籌、能人捐款,共計籌資89萬元,其中村組集體資金用于村莊公共區域的環境整治,村民自籌資金用于農戶房前屋后建設,并構建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融合發展,從“農村美”到“產業興”。復興村圍繞“村美民富產業興”,以村莊環境整治為契機,重點在村民組實施“搖錢樹”工程,以村戶共建模式,利用農戶房前屋后的空地,廣種薄殼山核桃,打造薄殼山核桃基地,建立起有效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累計種植薄殼山核桃2600棵,受益農戶超300戶。 該村將發展產業和人居環境整治同步推進,正在把鄉村“顏值”變成產業發展的“產值”,為“和美復興”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張天佑 胡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