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偉大祖國?共建幸福文都】這戲,這人,這故鄉
時間:2024-09-2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日,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在安慶舉辦,堂姐特地從故鄉龍騰街道新橋村來到宜城,邀我一同觀看黃梅戲《女駙馬》。或許入戲太深,演出才到中場,我和堂姐已淚眼漣漣。
我堂姐模樣俊俏、心靈手巧、能唱能演,是個資深“戲迷”。早年,她參加集體生產之余,晚上挑燈替老年婦女織頭發網髻。每個網髻要一個小時織成,工錢五分。工錢剛到手,堂姐就到原縣黃梅劇團看戲,回來就模仿演唱給鄉親們看。一些大媽總愛拉著她的手,喊她扮角時名字,弄得還待字閨中的堂姐面紅耳赤。
我自幼跟隨堂姐學戲,京劇、越劇、豫劇都能唱上幾段,但最擅長的還是黃梅戲。11歲那年,學校推薦我參加安慶黃梅戲學校招生,不知是表演還是唱腔遜人一籌,沒能如愿,甚是遺憾,但絲毫不影響我對黃梅戲的熱愛。
如今科技發達,人們可以通過電視、電腦和手機觀看黃梅戲,又有“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工程助力,群眾不需要花錢和出門,就能過足“戲癮”了。
與堂姐閑談,故鄉的新事更是令人眼亮。堂姐說,村里開農家樂的,發展養殖業的,開發綠色特產的……簡直就像雨后春筍。村容村貌變美了,文化娛樂設施齊全,農家書屋人來人往,綠化、亮化不比城里差。新建的高標準農田,整修的油房大塥,清淤的青橋河,嶄新的便民服務中心……新橋村這些年的變化,體現在堂姐幸福的神情上。
堂姐說,國家對惠民生的投入,在醫療衛生、農民增收等方面讓群眾普遍可及可感。“原來農村醫療條件落后,拉肚子或者感冒也得去鎮衛生院,現在到村衛生室就解決了。如果不幸生了大病,可以及時去大醫院醫治,看病有醫保,國家給報銷,治病少了后顧之憂。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懷真是沒話說了,先是免去自古種田人必須繳的‘皇糧’,爾后又發種糧補貼,現在又實行了農村‘三變’改革,農民可以用田地入股分紅。還有,像我這樣60歲以上的老人,政府每月還發給155元養老金呢!”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個村的振興可以見證一個國家的進步與繁榮。新中國成立75年來,和中國千萬個鄉村一樣,我的故鄉新橋村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是中國之治、中國之變的一個縮影,更能看到中國之富、中國之強的美好未來。 (孫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