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偉大祖國?共建幸福文都】今日旵沖唱新歌
時間:2024-10-0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說“旵沖村是桐城歌的故鄉”,并不為過。一次采風活動,讓我深切感受到,今日旵沖,已經唱出了桐城歌的時代新韻!
當我們抵達旵沖村時,一陣悠揚動聽的二胡聲隨風入耳。那聲音宛若天籟,從山野間飄蕩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我們順著聲音望去,發現這美妙的旋律來自一幢精致漂亮的二層小洋樓。那座小洋樓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聲音不僅讓人感受到鄉村的寧靜與美好,仿佛也在訴說著新時代農民的幸福生活和滿滿的獲得感、吟唱著鄉村全面振興帶來的喜人巨變。
旵沖之美,源自其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享有“十里長沖”之譽的旵沖,被天堂峰、明王寨、活樹嶺三座青山環抱。旵沖的山巒無不青翠欲滴,溪水無不秀麗迷人。山水、花木、田園、民宅,共同繪制出一幅色彩斑斕的鄉村畫卷。無論是村前還是村后,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山間小溪仿佛一條銀色的絲帶串聯起一幢幢美麗的農家小樓。水泥道路延伸至每戶人家,路旁,鮮花競相綻放,裝點著鄉村四季。
旵沖之美,源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在這座村莊中,人文古跡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如明王寨、龍井瀑、羅漢凹、仙人洞等,它們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明王寨,它承載著豐富的傳奇故事,盡管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往昔的輝煌依然隱約可見。查月華,作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桐城歌的代表性傳承人,正是旵沖這片山水孕育的民間文化杰出代表,她和桐城歌成了今日旵沖一張閃亮的名片,吸引了無數訪客前來欣賞和學習。
在查月華家,她和她的丈夫江守本熱情地招待我們,并為我們演唱了《桐城歌·報花名》。查月華自幼酷愛山歌,與同樣對山歌充滿熱情的江守本結為連理后,共同致力于山歌藝術的推廣與發展,贏得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尊崇。因在桐城歌創新性傳承、創造性發展方面頗有建樹,2018年查月華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國家級非遺——桐城歌代表性傳承人。
桐城歌是集詞、曲、表演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它源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韻文形式,也可以說是山野之歌。桐城歌在流傳中不斷凝練與升華,蘊含豐富的桐城文化,成為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瑰寶。它在題材、歌詞、音樂形態、演唱聲腔上展現出獨特的地方色彩。作為始于唐、興于明的桐城歌謠,桐城歌以婉轉凝練的語言、優美動聽的曲調而聞名遐邇,在中國歌謠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其作品《山歌》“桐城時興歌”一章中,贊譽其為“鄉間流傳,婦孺皆知”的民謠,這一評價突顯了桐城歌的繁榮和深遠影響。清代以后,桐城歌迅速傳播至江浙、兩湖、江西等地,客觀上推動了黃梅戲藝術的發展。
昔日桐城歌,吟的是勞作的艱辛、民生的艱難、老百姓心中的愁苦和不平。今日桐城歌,唱的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城鄉的新人新事新貌新風、當代中國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志豪情!
身在旵沖,聽一曲桐城歌,我深刻體會到: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發生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展開壯美畫卷并呈現出無比光明燦爛的前景,豈止為桐城歌歌詞創作提供了不竭的現實素材,也為桐城歌曲調聲腔由凄苦悲涼轉為歡快激昂奠定了發展基調。我堅信,明日旵沖,幸福的歌兒寫不盡、唱不完! (許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