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推進“五抓五促” 落實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時間:2024-11-0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桐城市加大政府保障力度,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著力推進“五抓五促”,落實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桐城先后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市”“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先進單位”“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優秀組織單位’”“安徽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市”“安徽省教育強市”等殊榮。
抓“主責主業”,促統籌推進。市委市政府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擺在重要工作日程,成立由市委副書記、市長任組長的桐城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桐城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優質均衡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等工作推進機制,形成了“黨委、政府統籌,教育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作、學校積極落實”的工作格局。2020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獲全省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優秀”等次,在安慶市率先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全市57所公辦獨立法人中小學校全部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
抓“投入增長”,促條件改善。桐城市著眼于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提前謀劃,加快教育布局調整步伐,嚴格落實財政投入“兩個只增不減”,近三年教育支出累計達37.87億元,年均增長6.2%。修訂完成了《桐城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布局國土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年)》,以擴優、提質、增強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義務教育,2022年投資1.5億元新建了桐城經開區實驗小學、實驗中學等高標準學校,累計提供學位近2000個。近三年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13億元,完成31所義務教育學校運動場提升改造工程。投入資金6273萬元,實施81個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投入資金1.08億元完成數字化校園建設。
抓“隊伍建設”,促強師提能。桐城成功組建14個義務教育辦學集團校。聚焦義務教育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能力提升,實施“四個一”工程(任一門課、聯系一個班級、蹲點一個教研組、帶一批新人),選派2批23名校(園)長到合肥廬陽區學校(園)掛職鍛煉,先后組織教育管理干部與班主任170人分四次赴長三角地區學習培訓。大力實施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養工程,建設名師名校長工作室4個、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29個、39名教師入選“文都英才庫”。精準配備編制資源,充分利用擇優招聘、定向培養、異地調入等方式補充優秀教師,近三年從外縣選調62名優秀教師到桐城;制定出臺《桐城市公辦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崗暫行辦法(試行)》,356名教師入庫交流。
抓“育人育才”,促五育并舉。桐城持續發掘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開發六尺巷文化一體化思政資源,開展省市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合教研活動2場次,創建“家教家風實踐基地”37 家、“安徽省首批中華優秀傳統傳承學校和基地”3所。堅持體教融合,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定期舉辦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中小學生足球聯賽等活動,19所學校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保?024年安徽省青少年田徑錦標賽與輪滑錦標賽中獲3項冠軍。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桐城市中小學生藝術節,在全國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桐城市教育局獲優秀組織獎。各校重視勞動教育,因地制宜開辟種植園,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現有市級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7處(省級勞動教育基地1個)。注重綜合實踐教育活動,建成研學基(營)地3處(其中安徽省中小學研學旅行基<營>地1處)。
抓“服務賦能”,促教育公平。桐城出臺《桐城市城區義務階段學校學區劃分方案》,實行“就近入學,陽光招生”,采取“名校+”“共享+”辦學模式,推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帶動縣域內學校質量提升。落實“雙減”政策,課后服務學校全覆蓋。進一步夯實全市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初中學校比例達80%,并向農村學校傾斜。殘疾兒童入學率、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率達100%,學生資助、心理健康教育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體系健全,積極發展特教、康復事業,扶助關愛殘疾兒童。桐城市特殊教育學校為中重度殘疾兒童提供“送教上門”服務,讓他們共享美好生活,真正體現“教育公平”。在全省率先推行專業化校車運營模式,有效破解農村孩子上下學交通安全難題。安全教育“1530”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國得到推廣。(何立春 楊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