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桐城:廣栽“搖錢樹” 探索“林改路”
時間:2024-12-10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盛夏時節,一排排薄殼山核桃、黃桃、櫻桃等在鄉村“四旁四邊”栽植的“搖錢樹”枝繁葉茂,一片片芍藥、牡丹等林下中藥材競相拔節,這是桐城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綠美江淮行動”,深化林改,廣栽“搖錢樹”,建設“綠富美和諧鄉村”的新景象。
全面統籌規劃是一把“金鑰匙”。桐城市堅持把“搖錢樹”工程作為和美鄉村建設重要內容,自2023年起,對全市省級和美鄉村建設精品示范村、省級中心村所在行政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都在規劃編制、項目謀劃時統籌安排、一體推進、同步建設、同步驗收。結合村莊環境整治,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四旁”和自留山、自留地等作為“搖錢樹”工程建設的主戰場,做到見縫插綠、應綠盡綠。
深入調查摸底是“第一道工序”。桐城市政府成立“搖錢樹”工程領導小組,林業局成立專班,與鎮街一起,逐村進行現場宣傳、踏勘摸底、登記造冊,為每一棵“搖錢樹”建立檔案。2024年實施的29個村累計造林空間超3000畝,栽植薄殼山核桃32171株、油茶18737株,林下中藥材96.4畝,套種黃桃、櫻桃等果樹3215株。計劃利用5年時間,全市所有村全覆蓋,做到應栽盡栽。
落實資金保障是“關鍵一環”。桐城市政府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中以“以獎代補”的方式,安排補助各村“搖錢樹”工程費用。薄殼山核桃每株工程費用198元,為強化責任意識,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根據群眾自愿,按每株10元向農戶籌集苗木費,市級獎補80%,其余由村集體自籌;薄殼山核桃和櫻桃、桃樹混交栽植,或林下套種中藥材的地塊,1畝獎補800元。
創新聯村帶農模式是“持續發展的動力”。桐城市采取“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市政府與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龍頭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社、村集體合作社與農戶分別簽訂共建共管和收益分享協議。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種苗,安排專業人員提供栽植、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以市場價格保底回收林果產品。村集體合作社負責造林整地、苗木采購、栽植撫育、監督管理等,農戶負責提供土地、參與栽植以及日常管護等。孔城鎮南口村探索出“高校+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 雙港鎮山明村探索出“本村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 青草鎮復興村探索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雙港鎮山明村、唐灣鎮蔣潭村還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和“搖錢樹”工程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這些富有成效的發展新模式,帶動周邊群眾主動領苗、主動栽苗、主動護苗,多方合作聯動、強化利益鏈接,實現了聯村帶農致富目標。
科學種植、技術包保和撫育管理是“全周期經營搖錢樹的三大法寶”。一棵搖錢樹,三分栽、七分管。要想“搖錢樹”能夠持續“搖”出生態、“搖”出財富,優質種苗和優良品種是關鍵。桐城市結合實際,堅持適地適樹,著力發展薄殼山核桃。市政府與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富美達農業科技公司簽訂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相關村與該企業簽訂村企合作協議。苗木質量統一,嚴格執行“三證一簽”制度。林業局對各鎮(街)安排1名技術人員分村包保,在整地、挖宕、施肥、栽植等重要節點,駐點指導,開展“保姆式”服務和科技“全周期”把關,同時將部分村的先進經驗及時推廣,督促調度搖錢樹工程進度。
如今,桐城的美麗鄉村,處處“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村莊旁、坡地上的一排排“搖錢樹”,正“搖”出優美的生態、可期的財富,正“搖”出一個“綠富美”的新文都。 (張超)